文化产业的收入弹性高
收入弹性是衡量产品需求量相对于收入敏感度的一个指标。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必需品,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品。在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五层次理论中,文化需求作为自我实现层级的一部分被放在了最顶端。可见,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伴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富足而逐步发展壮大的,文化产业对其消费主体的消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最基本的经济单位——家庭来说,只有其收入水平达到一定层次 (温饱解决)之后,才会更多关注文化产品的消费,而且收入水平愈高,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就愈强。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当其处在经济繁荣期,民众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他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也会很旺盛,此时的文化产业必然展现出很强的生命力。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的文化产业表现就印证了这一点。从2004年到2010年短短6年时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3%,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10个百分点。 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多个省份增加值超过千亿元大关。经济的快速增长无疑成了助力文化产业前行的风帆。但事情总是有两面性的,当一个社会陷入经济衰退的泥沼,当企业感到步履维艰,当员工们开始有失业的隐忧,当民众的整体收入水平增长受阻甚至大幅回落时,全社会的文化产品消费能力必然随之大幅缩水,文化产业就会陷入调整期。
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应该遵循经济规律,准确判断经济形势,选择合适时机开拓市场,不能盲目冒进。
文化产业的规模效益强
谈及规模,自然而然会想到企业扩建厂房、增加设备、引进人才等扩容、扩产的做法。然而文化产业的规模效益不仅仅表现在企业内部规模的壮大,更表现在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联动规模。
文化产业是通过拉长消费主体与文化附着物之间共容时间来最终实现文化认同的,当然接触的文化附着物越富于多样性,其经济效益就越可观。所以文化产业最忌讳单一、单调的文化产品供应。唯有形成联动规模才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才有长远发展的推动力。以旅游业为例,仅具一处绝妙的自然风光还不足以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只有基础设施完善了,配套服务齐全了,旅游者才可能络绎不绝。如果消费主体的精神享受要以身体疲惫为代价,那就是典型的信众膜拜,而不是旅游观光了。理智的消费者总是希望自己在享受心灵震撼的同时,得到身心全方位的舒缓和放松,这就需要这里的食、住、行、购、娱和游之间形成良好的联动效应,真正让人流连忘返,乐在其中。
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更要注重联动规模效应。有的地区,由于自身资金、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往往忽视规模效应,而片面追求所谓 “特色”、“亮点”,这往往背离了文化产业自身的经济特质。因此,发展文化产业要以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为前提,将文化渗透到产业的每一个细微之处,着力打造联动规模效应。
(作者单位:中共葫芦岛市委党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