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像一本教科书,人生观、世界观叙述得令人叹服;
他像一座高山,科研成果和转化应用使人仰慕;
他像一片大海,宽阔的胸怀,深邃的智慧,远大的谋略,让人敬佩……
这是我国海洋科学界工作者对曾呈奎的缅怀。
2005年1月20日,中国传统节气“大寒”。曾呈奎,这位96岁的海洋科学界泰斗,停止了心跳和呼吸,带着他76年对科研事业深深的眷恋走了。
1月25日,青岛殡仪馆。近800位社会各界人士顶着凛冽的寒风为他送行。苍松翠柏,哀乐低回。朵朵白菊,哀思阵阵。唁电雪片般从国内外飞来。
曾呈奎是三届至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世界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我国海洋科学主要开拓者之一和海藻学研究、海藻化学工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名誉所长。
1月26日,美丽的青岛汇泉湾。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附近的海面,按曾呈奎的遗愿,人们将骨灰撒入他一生挚爱的大海。
“曾老走了,他与大海打了一辈子交道。他生前说‘我是大海的儿子’。”7月8日,曾呈奎家。谈起曾呈奎,他90岁高龄的夫人张宜范女士话语哽咽,眼圈湿润。
立志“泽农”:“我的事业在中国”
“大海的儿子”出生在海边。1909年6月18日,曾呈奎降生在福建厦门的一个华侨世家。
中学毕业的曾呈奎,看到农村的艰辛生活,受到极大触动,毅然为自己取号“泽农”,以明心志。尽管喜欢音乐,1929年,他还是考入厦门大学植物系。
海藻可以吃,为什么不能种?既然能够在陆地上种庄稼,那么也应该能够在海上种海藻!他看见农民采食野生海藻,萌生了“海洋农业”的想法,要为人民在海上种“粮食”。
曾呈奎开始了“沧海桑田”的远征。
大学毕业后,曾呈奎攻读海藻专业研究生,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证书,跨入山东大学、岭南大学,任副教授。
那个年代,我国海藻资源状况没有文献资料可查,教材从美国舶来。说起专家,甭说国内,就连国外也寥寥无几。为了摸清海藻资源的“家底”,他决定踏遍祖国沿海,自己动手干。
他跋涉在潮落的礁石中,漂泊在潮起的舢板上。一次,在海南新港村租一条小船去采集标本,风浪大,逆行船,在波峰浪谷里漂泊了两天两夜,他毅然弃船上岸步行到目的地采集。翻山越岭,日晒雨淋,风餐露宿。饿了就啃自己带的干粮,渴了就喝自带的凉水。有人烟的地方向村民讨水喝,没有村民的地方喝溪水,他都习以为常。
到了采集地,他趁潮水涨上来前,急忙采集潮间带标本;在深水中的标本,他潜水把标本采到手;在浅海中采集,或踏着齐膝的淤泥,或浸泡在齐腰的水中。他的生活起居,完全服从采集需要安排,只要适合采集的时间,不管是烈日当空还是寒水刺骨,不管是黎明还是傍晚,他都抓紧时间去采。采集桶几乎天天不离他的背,有人误认为他是卖冰糕的。
国外的研究到底是什么状况?1940年,31岁的曾呈奎漂洋过海去了美国,求学于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两年后,他获理学博士学位,并获博士后奖学金。在“泽农”志愿驱使下,他决定立即回国,“要建立中国的水生植物研究所”。遗憾的是炮声隆隆、烟雾弥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中美交通几乎断绝,曾呈奎无法成行,不得不在异国他乡继续深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