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书写壮丽的海洋人生(3)

76年书写壮丽的海洋人生(3)

核心提示:他像一片大海,宽阔的胸怀,深邃的智慧,远大的谋略,让人敬佩……  这是我国海洋科学界工作者对曾呈奎的缅怀。受海带人工养殖成功的鼓舞,曾呈奎与他的合作者又开辟了紫菜、裙带菜和龙须菜等其它海藻栽培技术的研究。

“海带养殖原理研究”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受海带人工养殖成功的鼓舞,曾呈奎与他的合作者又开辟了紫菜、裙带菜和龙须菜等其它海藻栽培技术的研究。

在上世纪50年代,紫菜不能进行人工栽培,但它却是人们喜爱的一种传统食用海藻。为了搞清紫菜生活史,曾呈奎带着他的助手,展开紫菜人工培育技术攻关。他们终于找到了“种子”的来源——紫菜“壳孢子”,再从野生种苗到开展“紫菜种苗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推动了我国和世界紫菜栽培业的建立和发展。

“壳孢子”一词,经过数年的考验之后,得到了当时世界上所有权威藻类学家的一致认定和接纳,并沿用至今。澳大利亚的国际知名藻类学家、亚太地区应用藻类学会乔安娜·琼斯博士评价:“曾呈奎是一位藻类学界的巨人。”

耕海牧渔:“中国人能养活自己”

中国沿海海域,潮来是海,潮去是滩。在曾呈奎眼里,这是片富有的蓝色国土。

1997年,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88岁的全国人大代表曾呈奎,谈起某些外国人关于“下个世纪谁养活中国人”的担心时,他很激动:仅就海洋而言,我们也敢说“中国人能养活自己”。

依据青年时期研究推广“海洋农业”的经验,曾呈奎率先提出“海洋水产生产必须走农牧化的道路”,理论一出,引来各方关注。

上世纪60年代,曾呈奎大声呼吁:“请陆地科学家‘下海’,开发海洋!”“耕海”口号叫响了,“浅海农业”概念出台了,“耕海队”成立了,1980年,“耕海牧渔”在胶州湾拉开试验帷幕。

3年的鱼、虾种苗放流,成效显著。1998年,曾呈奎的“走向21世纪的中国蓝色农业”课题,再次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海上山东”、“海上浙江”等规划纷纷出台,并付诸实施。沿海其他各省不甘落后,科技兴海、建设海上强省等风起云涌。

由此,在曾呈奎的直接组织、推动和引领下,以虾类、贝类、鱼类为代表的海水养殖“第二次浪潮”、“第三次浪潮”相继涌起,并影响到海洋药物、食品浪潮的兴起。到2000年,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海水养殖大国,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水产捕捞产量的国家。

“目前海藻的经济价值不高,您倡导大规模栽培海藻的意义何在?”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学术会议上,一位外国科学家问曾呈奎。

93岁的曾呈奎思维敏捷,马上回答:“人类已经走过了认识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的历程,接下来重点要做的就是保护海洋,而栽培海藻就是人类保护海洋的重要手段之一。”他论述了海藻可净化动物排泄物和人工投放饲料残留物污染的海水后说,“我们的责任不仅是要从海洋中获得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清洁而且资源丰富的海洋!”话音一落,雷鸣般的掌声响起。

“曾老的‘蓝色农业’理论影响巨大,曾老的光合生物进化的理论设想也定会发出其光芒。”中科院海洋所党委副书记郑晓林说。

曾呈奎提出的“关于色素、光合作用和光合生物进化的理论设想”,引起科学界异常关注。科学界认为,曾呈奎的发现丰富和发展了生物进化论。这是他先后两次亲自率队前往西沙群岛进行考察取得的成果。

科学构想:“向海洋要更多的蛋白质类食物”

战术家制定解决局部问题的原则和方法,战略家则是制定全局的计划和策略。曾呈奎既是一位海洋战术科学家,又是一位海洋战略科学家。

《寄语21世纪的中国海洋科技》,这是已经94岁高龄的曾呈奎的力作。他提出“蓝色农业——向海洋要更多的蛋白质类食物”,“生物技术对蓝色农业实行质的技术改造”,以及向海洋要能源和淡水的海洋工程和由监测预报转向污染治理的海洋环境保护。

作为一个战略科学家,每当在关键时刻,曾呈奎总是站在海洋科学的航船上,坚持总揽全局的科学发展观,为中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尽心尽力。

上世纪50年代,他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组织了大规模的全国海洋综合普查。

60年代,他和29名科学家一起联名上书国务院建议成立国家海洋局,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

70年代,他和一些科学家积极向国家建议开展南极调查研究,被采纳。

80年代,他密切关注正在兴起的海洋生物技术,提出了中国发展海洋生物技术的设想。在他的倡导下,国家科委启动了以他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攀登计划项目“海水增养殖生物优良种质和抗病力的基础研究”,该项目以丰硕的研究成果使我国海洋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跻身于国际领先行列。

90年代,针对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他提出了开发我国300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的科技战略构想。

76年来,他的学术成果如山一般高——独立撰写和与他人合作先后发表了40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出版了12部学术专著;

76年来,他奔波在国外的海边、实验室、学术殿堂——先后50余次出国考察、访问和参加国际会议,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研究机构、组织及大学建立了联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76年来,他获得的荣誉、头衔,如星星一般多——他的杰出贡献,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赞誉和认可……

中科院海洋所生物楼一楼118室,曾老的办公室。海洋所党办主任刘书明轻轻打开门,只见满屋的文献资料,堆如小山般的文件、论著;曾老的文件包依旧放在办公桌的右下方……所长相建海说:“曾老开创了一个海洋科研时代,从微观细胞的研究到宏观海洋科研战略推进,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曾呈奎走了,他在全世界海洋科学事业中立下的丰碑,将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