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揭开“成功学”的神秘光环(4)

【案例】揭开“成功学”的神秘光环(4)

“成功”之后涵养心境,磨炼智慧,提高境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成功”之外,我们还应该追求些什么,涵养些什么?怎样才能走向完满美好的人生?

一个人在“成功”之余,应该做两个反思:首先,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德行和才能配不配享受这种“成功”?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从“成功”滑向失败的可能性。一个人越是成功,就越应当保持戒惧之心。其次,应该反思如何带动更多的人成功,如何造福更多的人?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一个人的一生再成功,总有谢幕的时候,如果能看到因为自己的努力使更多的人成功、幸福,岂不是一件比独乐更乐的事?

一个人“成功”之后,并非已经到达人生的项点。“成功”之后涵养心境,磨炼智慧,提高境界,就如同一个人有了健康的体魄,还可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炼虚合道一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点哲学,读点历史经典,体会历史上的高人具有怎样澄明的心境,具有怎样的见微知著、见近知远的高超智慧,具有怎样的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的风范。苟能如此,才会笑到最后,才会有一个完满美好的人生。

众说“成功”

我“望子成人”,而不是“望子成龙”;我反对“成功学”,主张“失败学”和“挫折学”。

“人比人气死人”,很不明智。你去和李嘉诚比钱多,那你还能活吗?“人比人喜死人”,才是第一高手。比人无我有,人短我长。比亲情浓,兴趣广,心态好,身体棒,你就会坦然,欣然。

有些父母担心子女可能会失败,我则担心我的孩子到三十几岁还不曾失败过。如果不赶快的话,想要从中学到什么,对他们而言实在太晚了。如果没有在二十几岁时从小规模失败的经验中所学的教训,就不可能有日后成年时大规模的胜利。

有些作者自己除了写书没做过实业,他们写的成功学纸上谈兵,无可借鉴;做过实业的人的书,他们如果教你复制他们的成功,那也不可取,因为每个人应该走自己的路,何况成功通常不可复制;建议读名人自传,但是别抱着复制心态,学习值得学习并学得会的。

【启示与思考】

当前,成功前所未有地被人们渴望着,成功的内涵却前所未有的褊狭。课堂里、围脖上、办公室内,卡耐基、拿破仑•希尔的“成功法则”、“心灵鸡汤”随处可见。全国各地的商场书店、机场书店,充斥着陈安之、梁凯恩等“成功学大师”的嚎叫与影像。街边的培训班、速成班,未必直接以成功学为卖点,但兜售的全是那一套。走进影院,也能一头扎进励志片——《变形金刚》不正是3D版成功学吗?前两年小清新小文艺们热捧的《阳光小美女》,女主角的爸爸恰巧是位成功学讲师!

成功前所未有地被人们渴望着。中学生把考上名牌大学当做最大的成功目标,大学生把找到好工作当做最大的成功目标,白领把杜拉拉升职当做最大的成功目标……唐骏说“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人们便拼命学习,希望自己的复制真能成功。直到“学历门”爆发。

奇怪的是,成功的内涵前所未有地褊狭。尽管每一个成功学主讲人都时刻把自信、勇气、奋斗、幸福等大词挂在嘴边,尽管这门“学问”被包裹了花里胡哨的形容词,甚至和“神经链”这样的科学术语勾连,但他们传达的成功核心理念,既简单又粗暴:不发财,不成功,不成功,不成人。2010年的一项调查报告即显示,内地年轻人中,有43%想成为大企业家,有20%希望年薪可超千万,有42.6%认为人脉是职场第一竞争力。

失败、挫折,于是前所未有地不被容忍;平凡、怯懦,于是前所未有地遭到鄙视。连比较意义上的成功,也要狠狠嘲笑。成功学界有个广为流传的段子。讲师问学员:“世界最高峰是哪座?”底下阵阵嬉笑声:“那还用问,珠穆朗玛峰呗!”又问:“那第二高峰呢?”学员顿时蒙了,讲师遂大义凛然地往黑板上写道:“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在另外的版本中,最高峰换成了“谁最先进入太空”。当然,答案是一样一样一样的。现在讲师逼问:你是要最成功呢还是最成功呢还是最成功呢?拿出自信来!鼓起勇气来!

令人费解的是,这种自信和勇气和自尊、自爱等传统美德背道而驰。在成功学讲堂上,讲师让你做的第一件事情往往是撕下“脸皮”,丢到地上猛踩几脚。成功学大师们也都鼓动你,面对公众喊出最私人的秘密。

看来和大多数成功学案例一样,这又是成功学大师们炮制的“经典成功案例”。人们不禁怀疑,这么损的招都想得出,莫非他们都钻研过“变态心理学”?

对于成功学爱好者来说,值得反省的则是,变态果真是通往成功的捷径吗?成功学果真管用吗?保险界有句名言:“世上只有两种人,要么是你的客户,要么你拉他一起卖保险。”这句话套在成功学界也很合身。事实上,除了一茬接一茬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成功学主讲人,成功学大师们似乎并没有培养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成功人士。是的,他们都宣称自己熏陶出了多少百万富翁、亿万富翁,但福布斯排行榜上的大腕们哪一个是听成功学听出来的?

然而,成功学大师们总能忽悠人,就像病毒捏住了程序的软肋,他们捏住了现代人的“七寸”。只不过,成功学是合法病毒,为不同的“成功病患者”开出各种以毒攻毒的药方。学生和白领们去学疯狂英语,因为他们觉得在物质上很不成功;等物质上成功了,成为高管、老板,他们抢着听“秒哥”的金玉良言,因为觉得在精神上很不成功。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