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反舞弊那些事儿】
维护高考公平公正、防范考试作弊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防范考试作弊经历了从人防到技防的过程。
恢复高考之初:
作弊手段是最简单的,防范也比较容易。以打小抄为主。当时采取的反作弊措施主要就是由两位本地老师来组织实施监考。
上世纪90年代:
一些地方监考教师出现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倾向,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实行异地轮换监考,在监考教师之间形成相互制约,防范考试作弊。
2000年后:
手机、对讲机等现代作弊技术手段开始在考试中使用,于是,开始使用金属探测仪检测考生携带的物品,用手机屏蔽器阻断考试作弊信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作弊手段开始以更快速度向高科技化方向发展,为此,以更高的科技手段反作弊,全面建设了考场电子监控巡查系统和音视频指挥系统,通过电子监控巡查系统,在线查看全省所有考场的秩序和监考人员履职尽责情况;通过音视频指挥系统,及时掌握考试情况,发现和处理有关问题。
最近几年:
开始通过考场录像回放倒查考试违纪情况,发现和处理违纪考生及不作为监考教师。统一为考生配备了考试文具和考场石英钟,不允许他们携带手表和文具,防范伪装成文具、手表的作弊器材带入考场。今年的高考,科技投入更大了,有些省全面建成了无线电干扰、压制系统,实现对考点无线电作弊信号压制的全覆盖。
吉林省出台“史上最严”高考安检 利大于弊
吉林省出台“史上最严”高考安检举措,禁止一切金属物质进入考场,甚至连女生文胸中的铁丝也不放过,因患疾病身体被植入金属医疗器件的考生,须出具省医院的证明材料,对此,有人认为过于苛刻、不近人情。但是,为了确保高考的公平公正,寒窗苦读十来年的学子们在这个特殊时期做出一点牺牲,本质上是有利于考生自己的,又有何不可?
这样的规定和举措,确实给考生们带来了些许麻烦,也可能加剧一些学生的紧张情绪,但很显然的是,着装问题稍加注意考生们是完全可以克服的。为了公平的高考做一些必要的准备,难道不比有人趁机舞弊危害自己的合法利益划算吗?两害相权取其轻,与其因为不完善的安检增加考场内作弊的可能性,不如提前严加防范。
个别学生认为,面对这种安检,“感觉我们好像一群动物,检疫合格可以上市了”。但这种安检覆盖的是全省所有考生而非个别人,考生大可不必如此多虑。
也许还有人会说,就凭“安检”一个环节就能确保高考考场的公平?笔者承认,这一项措施不能保证高考的公平正义万无一失,但严格把握好“高考安检”环节,仍不失为一种促进高考公平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各种新规的出台,自然有利就会有弊,是否科学合理,关键要看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综合各方面考虑,吉林此番出台的最严高考安检,还是利大于弊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