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与思考】
吉林省实施的“史上最严”高考安检引发公众热议。高考考场,成了一个如临大敌的战场。“最严安检”,成了对学生的一场最严酷的诚信拷问。
如此这般的如临大敌,只为一个目的:防止作弊。维护高考公平公正,防范考试作弊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作弊和反作弊被称为一场“猫鼠斗争”,有媒体甚至盘点了高考20多年来,教育机构和作弊者之间“猫鼠斗争”的曲折发展历程,由此可见作弊由来已久,在每年的高考中也确实会曝出大大小小的作弊事件。
在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德智体”全面发展一直是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列在第一位的“德”,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其实也是对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是做人之本。但是,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智”,更准确地说是学习成绩、分数,这个更直观、量化的指标,始终被摆在对学生考察的第一位,尤其是到了高考,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分数就成为决定命运的关键。
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素质教育更多地沦为一个口号,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变得可有可无。自觉遵守纪律,这个最基本、最简单的行为规范,在面对分数的时候变得无足轻重,这也许就是不少人冒险作弊的最直接原因。
在批评、防范学生作弊的时候,我们的教育部门是不是更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难道学生们的诚信已经需要如此的草木皆兵?十多年的教育,却连一个基本的考试规范都要用这样不信任的方式来保障?
一个连基本诚信都不能保证的教育是不是一个失败的教育?与其挖空心思地防范,不如让教育回归本位,把德育落到实处,从培养合格的人入手。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期待有一天,我们的考场不再戒备森严,我们的学生都能坦荡应考。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