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

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

“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说法已嚷嚷一段时间了,这应该是统计高校毕业生人数规模后得出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给出的信息是,今后几年这一规模还将保持或升高。时下媒体上七嘴八舌给出的建议多是怎么调整心态、抓住时机,怎么推销自己、应对招聘,还有如何实现拿高薪、留在大城市的“梦想”。应该说良策不多。着眼当下,放眼将来,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不能光拣好听的说。要从深层次思索,积极应对、调整修正。

当下中国,多数人上大学的目标很直接,虽说不排除想受教育、提升素质,但目标就是就业。还有相当多的人是为了改变命运。短期内高等教育规模成倍增加,但是“好”的工作、令人艳羡的发展机会有限,不可能增长那么快。这是由社会发展、经济起落决定的。教育在长期目标之下要持续发展、提升没问题,但是我们既看到教育促进发展的作用,也要懂得教育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办学规模的扩大惠及普通人,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但是大众化并非是原有教育标准的放低。入学门槛低了,实际上对教育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应该从严进宽出转为宽进严出,要有淘汰率。大众化教育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要求每一所学校都要有准确的办学定位,精心布局学科专业,面向岗位的系统专业训练,就是说要有优势特色。双向选择从表面上看是学校退出就业市场,实质上其基础正是毕业生经过合格教育,素质在竞争中能站得住脚。不看自身基础,不顾就业前景,不管有没有行业背景,一窝蜂地上时髦专业,比如近一半的本科、高职院校跟风设立艺术院系,既是对学生不负责,更是对自己不负责。

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学生、家长必须转变观念。门槛低了,带来的机会、资源必然连带被摊薄。即便是精英教育时期国家包分配,也强调“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来没人打保票大学毕业都去北京上海,更没人开出发财升官的空头支票。高教大众化时期,更要求年轻人早一点做出人生发展的选择。

完成义务教育之后,选择何种教育、发展方式,读中职、高职还是本科?要看自身学习基础,也要顾及家庭条件,还有看清发展前景。是把目标订得高高的,参与一次又一次激烈竞争,还是选择更现实的就业发展之路,或是自主创业,都要向发达国家、成熟社会那样,孩子上初中时就要思考、决断。欧美国家年轻人中的很多人考虑先工作挣学费,或是参军得到免费资格再去上学。我们多数学生仍然是随大流,上高中时不考虑高考填什么志愿,上到大四了才想起来就业不容易。

时下面临“最难就业季”,跟着毕业生、家长、学校着急的还有政府,企业也在努力挤出岗位。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还有岗位没人去,比如基层、农村、西部山区。这里边也有问题值得思考。同样的小学教师岗位,贫困山区工资一千元上下,城里两三千元,大城市四五千元。这种薪酬倒置的情况不解决,光靠号召打动不了谁。一些偏远落后地区,资质不达标的老员工退不下来,不干活拿全薪;高资质、努力工作的年轻人充任骨干好几年转不了正,薪水不及老员工的一半,当然没人愿意回去。中小民企即使腾出岗位也没人愿意去,起薪明显低,劳动工资等法规不落实,甚至没有长远持续发展的思考,只想争抢现成人才,不想在联合办学、提供实习岗位、培养所需人才方面出力。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怨不得毕业生漂在城里不想走,对国有企业偏爱有加。

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关键误区,是以公办学校为主体的高等教育本应是社会公器,其首要目标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促进社会发展带动全民福祉,而不仅仅是为个人发展提供条件,进而演变成囿于功利的无序竞争。实现上述目标,不光高校要改进办学思路,端正教育方向,政府也要调整政策,建立正向激励机制,企业也必须树立长远持续发展的目标,尤其是社会必须端正风气,匡正文化。否则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