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专家的“中国梦”

外国专家的“中国梦”

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同志发表“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重要谈话,将引进国外智力确定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开拓了国家对外开放的新领域。

1

回顾过去30年历程,引智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帮助外国专家实现了他们的“中国梦”。

 他们在中国舞台取得了成功

引进外国智力是一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的事业。人才是第一资源,引进一个领军人物,往往可以带出一个优秀团队,创造一批高水平成果,甚至提升一个行业的水准。比如2007年度“友谊奖”获得者玛吉德·萨米,是世界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荣誉主席。很多国家想和他合作,但萨米选择了中国。他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合作20多年,培养了一大批神经外科专家,使我国神经外科的研究与诊治水平迅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可以说,引进外国智力,不仅是智力的引进,更多的是人的引进。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使中国很多过去相对落后的方面快速地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当然,世界先进水平并不意味着全是高科技,还有很多我们紧缺的实用技术。比如,央视曾播过韩国专家带来的“自然养猪法”“发酵床养猪法”。中国农家养猪通常是往猪舍里倒土,再将土铲出来变成农家肥,费力,费时,臭气熏天。韩国的技术是把猪圈挖下去一米深,用80%的锯末和20%的添加剂填满。这个猪圈没有异味,只有酒糟发酵的味道,最长四年才需要起圈。如果不引进这一技术,中国农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找对路子。

改革开放以来,累计有数百万人次的外国专家来中国工作,他们在中国的舞台取得了事业的成功,在中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见证了中国的开放、发展、进步,也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早在1984年,德国退休专家格里希应聘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上任后,他实施一系列改革,将武汉柴油机卖到东南亚七个国家,1986年创汇超过百万美元。被海外舆论称为“格里希现象”。

2011年11月开始启动的“外专千人计划”,已引入129名外国顶级专家,代表着新一代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现在,第4批“外专千人计划”人选申报已经结束,正在评审。申报专家中有一位英国专家叫詹姆斯·霍普,2012年1月开始担任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设计总监。他带领设计团队设计出奇瑞TX概念车,获得第83届日内瓦车展“2012年度最佳概念车奖”。这是中国汽车品牌产品首次获得汽车设计的重量级国际大奖。能够获得以严苛美学标准著称的欧洲设计界认可,标志着继“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后,“Design in China(中国设计)”正式登上世界舞台并获得认可。

 从“以中引洋”到“以洋引洋”

2008年,还在美国波音公司任职的谢里,在新闻里看到中国商飞公司成立,非常兴奋。一家新成立的、百事待兴的高科技公司,必有大展拳脚的空间。于是,谢里毛遂自荐来到中国。他从事的专业是飞行器降噪,中国缺乏这方面的高端人才。

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这本身就对各国人才构成了巨大的吸引。同时,中国政府不遗余力地为外国专家在华开展研究、合作交流、施展才能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工作条件。外国专家来中国工作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之前,我们引才主要由国家外专局牵头,引入的专家也以语言类为主,再根据我国各地大学需要来推荐分配。但往往保证不了质量,比如有的外国合作机构推荐了一些处于半游学状态的年轻人。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开始直接以超常规的政策举措、优惠条件、经费投入,面向全球聘用具有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一流专家。随着我国引智环境的不断优化,引才情况发生很大变化。如今,高端人才的引进主要以用人单位为主,通过“以才引才”的方式引进。比如萨米,就是由他的学生——我国著名医学专家凌锋引到中国来的。

特别是“外专千人计划”实施一年多来,中国对国外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外国专家引进方式也从“以中引洋”发展到“以洋引洋”,逐渐形成了一批以“外专千人计划”专家为核心的高水平外国专家团队。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虽然是一个人才大国,但还不是人才强国,国家建设需要更多高端人才。因而,在世界范围博采众长,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到中国,将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点。我们将对高端人才给予更高待遇和礼遇,在出入境、居留、签证、薪酬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相信今后会有更多一流专家愿意到中国发展。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