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植中小企业扩展容量
要真正实现促进就业的目标,除了政府投资的大规模项目之外,中小企业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小企业创造了80%的私营就业岗位,对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高达47%。在沙特,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占整个私营部门的51%,同时创造了22%的国内生产总值。
沙特政府充分认识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注意到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的困难,因此陆续出台了多项计划和政策以解决相关问题。2010年,沙特财政部联合沙特工业发展基金以及境内各大银行,推出了一项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计划。该计划要求沙特境内的各大银行必须将一定比例的信贷业务专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比例最高可达80%。截至目前,共有3160家中小企业受益于该计划,获得的融资资金超过53亿里亚尔。
与此同时,沙特设有多个专项基金和组织,旨在扶植不同领域的中小企业新建项目或拓展已有业务。其中,沙特工业发展基金自成立以来已经成功批准3480笔无息贷款,贷款总额超过1060亿里亚尔,其中每10亿里亚尔可以创造至少2500个就业岗位。上述贷款帮助建立了2475个工业项目,其中53%为中小型企业项目。此外,已经有超过2.1万家中小企业通过沙特信贷储蓄银行获得总额31.4亿里亚尔的软贷款,而且该银行的资产已经增加到360亿里亚尔,未来将能够为沙特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进而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巨额投入提高职业素养
就沙特目前的就业布局看,在政府部门和私营企业工作的沙特员工数量差异巨大。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沙特私营部门的劳动力市场规模为780万人,其中沙特本国人不足85万,而且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和矿产等行业,沙特籍员工在批发零售和交通通讯等服务业的从业者中分别仅占13%和9%。而在99.8万个政府职位中,沙特籍员工数量达到91.9万。究其原因,较高的薪金待遇和优越的工作环境固然吸引更多沙特人选择到政府部门工作,但是许多私营企业也反映,沙特当前的教育体系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许多沙特员工在专业水平、职业技能等方面与外籍劳动力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为了缩小沙特员工职业素养与用工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沙特政府近年来一直不断加大在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投入。数据显示,2012年沙特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6%,是所有海湾国家中教育投入占比最高的国家。在2013年财政预算中,沙特政府的教育和培训支出高达544亿美元,占全部政府支出的25%,同比增长21%。(本报驻利雅得记者 王俊鹏)
德国大学生缘何就业良好
尽管目前德国共有各类高等院校390多所,在读大学生人数已达到250万人,创历史新高,但大学生毕业之后找工作并不那么难。德国劳动市场和职业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德国高校毕业生失业率仅为2.4%,几乎实现了完全就业。
德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趋好,与德国人口结构和劳动力需求发生转变的大背景直接相关。一方面,德国人口总数下降,老龄化日趋严重。原先受过良好培训的劳动力年龄逐渐增大,迫切需要训练有素的年轻人才填补空缺。另一方面,德国正处于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劳动力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制造业和一般服务性领域工作岗位日益减少,研发、管理、咨询和教育等领域工作岗位不断增多。而高校毕业生因具备相关教育背景,基本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德国联邦和州政府通过立法来统一规范和管理大学生就业。首先,根据德国法律规定,高校毕业生有权得到有关就业信息、咨询、培训、进修以及求职期间个人及家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其次,政府制定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为创业提供一定数额的银行贷款,并且对高校毕业生的工资规定了最低标准,从而有效保护了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而法律也把高校毕业生作为社会的普通成员,纳入社会的统一管理,并通过劳动中介法、失业保险法和社会保险法有效保障了大学生在内的公民的合法利益。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举世闻名。德国高等学校也逐渐引入这一体制,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而言,“双元制”职业培训主要是由政府、社会机构、高校和企业间联合进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活动、学习实践等。加入“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大学生,每个学期有3个月在学校学习,3个月在企业实习,每月领取固定津贴,无需再打零工,即可维持学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