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经济学视野下的山西精神
【提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践行信义精神需要全方位的道德体系和制度建设;坚韧,从经济学分析的前提看,是一种稀缺资源;创新,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持续动力和不二法门,已经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共识,更是山西精神的最佳表述;图强,所追求的更多的是国家强盛,家庭和谐,是人民幸福地活着,自由地呼吸,更是有尊严的存在和灵性的舒展。
“山西精神”表述为 “信义、坚韧、创新、图强”,如何试图用经济学的思维来阐释山西精神,就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是构建人类社会并维系运行的必要条件。经济学是现代的一门独立学科,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经济学主要进行三点考虑: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分析的前提;选择行为是经济学分析的对象;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经济学分析的中心目标。
市场需要“信义”精神来护航
“信义”即明礼诚信、舍身取义。践行信义精神需要充分理解“信义”的深刻内涵。从经济学角度讲,《说文》中曰:信,诚也。信,就是诚实,不欺骗;讲信用,守承诺。“义”是指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义”还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是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践行信义精神需要全方位的道德体系和制度建设。
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说,如果追求金钱名利超出对智慧和道德的追求,整个社会便会产生道德情操的堕落,结果是公正性原则被践踏,市场经济趋于混乱。因之即使是利益至上的市场也需要有信义精神来护航。大家知道,信用本身不仅仅是道德原则,也是市场经济的行为规则,更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社会资源。美国经济学家考埃特认为:“良好信用是一种有价值的稀缺资源”。信用虽产生于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但其真正发展是在市场经济时期。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这个“道”就是信义。只有在信义的前提下取财,财富才能绵延恒久。当年以信义著于商界,创造“海内最富”的晋商们,就是信义精神最好的注脚。而晋商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对信义的认识和理解,更在于他们将“信义”熔铸成一条条严谨可行的行业规范和经营守则。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现代信用文明奠定了基础。在市场交易中,人们为了交易而签订契约,而契约的履行是依靠双方的信用。所以今天我们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经济行为或者交易方式,抑或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和愿望,都必须遵循信用原则,在满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同时,才能相应地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
发展需要“坚韧”精神来支撑
坚韧,从经济学分析的前提看,是一种稀缺资源,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这样一种稀缺的资源;再以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可以归结为选择行为,即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一定的可选范围里,权衡着各备选项的得失,试图作出效用最大化的选择。在此将选择经济学分析的对象行为 “坚韧”定义为:特指人具有的不屈不挠、意志坚定、坚忍有韧性的性格品质,而这正是山西精神的最好诠释。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或努力或奋发,抑或消极或者颓废,这都是代表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在当今这个竞争的社会,不努力让我们懂得了优胜劣汰的社会原则。当遭遇身体及精神困难、压力时,坚持而不放弃的忍受力,即面对危险与灾难需要的就是精神的坚定、坚强的耐受力及勇气和后劲。我们崇尚滴水穿石的精神,不因其力量,而因其坚韧不拔、锲而不舍。
1914年,梁启超先生讲“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曝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韧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这就告诉我们,面对人生,既要有刚健有为、奋发进取的精神;又要像大地包孕万物一样,有一种兼容并包、广收博采的精神。“坚韧”亦即吃苦耐劳、执著无畏。为了事业,为了大局,山西人不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无所畏惧、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就是要有那么一股劲,就是不达目的不罢休。这就是山西人民能干事、能干成事的内在品格。
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山西,必须要有“坚韧”的意志和品格。我们深深地明白,山西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如果没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如果没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就会半途而废,就会停滞不前。目前全省上下同心同德,以百倍的坚韧,实现山西的历史性突破,为“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化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早日建成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宏伟目标,为开创富民强省的新局面而共同努力奋斗。
转型需要“创新”精神来活化
创新经济学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适用于很多领域。美国经济学家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期,在1971年对制度创新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该理论认为,制度创新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它往往是采用组织形式或经营管理形式方面的一种新发明的结果,只有在预期纯收益超过预期成本时,制度创新才能成为可能,技术创新需要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保证。同时进一步把制度创新的全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那些能预见到潜在市场经济利益并认识到只要进行制度创新就能获得这种潜在利益的人,他们是制度创新的决策者、首创者和推动者。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有限资源。其中,核心竞争优势是创新经济学理论的精髓,所有创新经济学家研究的最终目的也都是围绕如何获取和保持核心竞争优势展开的。
“创新”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持续动力和不二法门,已经成为全体社会成员“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普遍共识,更是成为山西精神的最佳表述。尤其是当下山西正处于重大战略转型、推进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关键时期,从资源驱动到创新驱动,不断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尤其是山西综改试验区的先行先试,充分反映出山西人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山西要通过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山西核心创新体系。因之创新作为不竭动力,是山西精神之源泉。
愿景需要“图强”精神来实现
“图强”即要自信自强,追求卓越。改革创新,振作精神,发愤图强,以求强盛。也就是努力谋求富强之意。图强所追求的不再仅仅是筋肉强健,生活富足;更多的是国家强盛,家庭和谐,是人民幸福地活着,自由地呼吸,更是有尊严的存在和灵性的舒展。
建设美丽山西离不开“图强”。只有不断汇聚正能量,才能图强向上。“十二五”时期,山西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期间不仅要着力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更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比如,要抓住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症结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导向;要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加大社会领域改革力度,从制度安排上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体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和制度保障,使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通过弘扬“山西精神”,推动转型跨越发展,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富足、环境优美的目标。(作者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财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