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梦的三点思考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教授 王国平
一、做强文化软实力要弘扬中华原生文明价值。我们要以自己的话语体系把自己的事情和国情向世人说清楚,并为全人类提供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器物、制度与精神文化。
二、文化软实力是强国富民的长远战略实力。首先,一种文化、一种价值取向对应并决定一种经济体制、一种发展方式。其次,文化和科学精神进入到政治决策层面,将更好地体现政治决策的理性化和现代化。
三、软实力的最大优势在于文化吸附力。任何世界历史文化在本质上都属于全人类,谁能率先和透彻地认识其意义与价值,并以敬畏之心待之,谁就会成为世界博大文化的最大受益者。
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在于提升软实力 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 王桂兰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11日 07 版)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立足当下,现实与梦想的差距主要在于软实力。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列世界第二,发展速度和空间都已站在了一个需要实现质变和突破的新起点上。我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比较低;劳动者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社会管理中减少内耗、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的手段还需加强;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贡献率亟待提高;中国核心价值的有效传播和输出远不到位。
放眼未来,实现梦想的路径和动力离不开软实力。实现中国梦需要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的主体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我们憧憬民族复兴的历史信念。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民族复兴是一项人类历史上宏伟艰巨的事业,必须凝聚全民族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今中国凝聚社会正能量的强大精神纽带。
大国博弈中的文化软实力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王文余
中国要在大国博弈中增强文化软实力。
第一,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战场。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各大国越来越重视运用文化软实力的手段,试图用本国的价值观念和制度模式去影响和吸引他国。苏联在国际政治权力的博弈中,快速地走向了解体,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文化软实力的逐渐式微。
第二,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对内凝聚力的磁石。中国文化软实力对内的凝聚力来自于“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三,文化软实力增强对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大国博弈的主战场。软实力依靠自身价值观和制度的吸引力以取得认同,这种无形的力量能够散布在全球的广阔空间,影响千百万人的思想感情,从而最终赢得别国对自己的认同和支持。
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否定。我们应当站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高度,继续高举“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的旗帜,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在大国博弈中彰显公平、正义与道义的力量。
关于软实力概念的借鉴与超越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韩冬雪
近代以来,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反思、批判、传承、超越成为中国文化复兴之路上的主题。但我们应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许多不应被简单否定和抛弃的传承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的精神,重视个体与自然、社会的包容共存。反映在国际交往的思想上,中国“求同存异”“推己及人”的思维也更暗合于世界大同的未来趋势。有鉴于此,在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过程中,我们必须彻底告别自轻自卑的文化保守主义思维,在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出一种历久弥新的东方文明。
对于西方国家而言,软硬兼施的文化强加模式也是其维持和扩张影响力的基础,在引用软实力范式时,我们不应忽略软实力范式中潜含的西方文化优越论预设,同时也要注意“文明冲突”思维惯性的危险,并保持高度警惕。
总之,只有经过对软实力范式慎重的中国化改造,赋予其有别于西方原旨的新内涵,构筑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我们才可能利用这一范式平台更理直气壮地坚持自己的主义与价值,更圆满地讲好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故事,用中国人原创的理论范式为世界人民提供有异于西方话语的新选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