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婴幼儿奶粉主流品牌百分百合格被指“自说自话”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刘美菊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时说,2012年共进行了11次抽检,结果表明市场主流品牌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都没有问题,“百分之百合格,消费者尽可放心食用”。
有网友质疑:何为主流品牌?能否列个详细名单,如果说是那些靠拼命花钱砸广告来换取知名度的奶企,那就请不要浪费表情了。即便是由传说中的“国家免检”“奥运军团专用”“航天员专用”又如何,到最后还不是一个个被质量问题挑落马下。当然他们的危机公关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在上演“小强”般的韧劲不厌其烦的总是要杀入大众的关注视线之内,不然无法用“主流品牌”来黄袍加身,也就没有百分百合格的臆想资格了。
“孙子喝国产奶”证明不了“历史最好”
针对消费者对乳制品“历史最好”的怀疑态度,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说,近三年来,国家对乳制品行业和企业进行整顿,成效显著,国家有关部门和组织对乳制品质量抽检的结果是99%以上合格,从时间纵向看,的确是历史最好,希望大家不要过度质疑。宋昆冈还坦言,“其实我自己的孙子,喝的就是国产奶!”
乳协理事长凭什么认为自己孙子喝什么奶特别有说服力?在消费自由的年代,某个家庭为孩子选择什么品牌的奶,完全是自主选择的事情;而且,乳协理事长的孙子也绝不比别的孩子更金贵,不存在那种“连我的孙子都喝国产奶”的优越感。当然,乳协理事长说“孙子喝的国产奶”,最引人猜想的“言下之意”还应该是:是不是大多数的乳协官员以及乳企职工,他们孩子喝的其实都不是国产奶?
某种意义上,乳协官员和乳企职工,让自己的孩子喝国产奶,非但不具有特别的证明力,反而本身就是应理该当的;因为,如果你自己生产的奶都不敢给自己的孩子喝,又拿什么去鼓吹“历史最好”,要求公众“不过度质疑”呢?现在的问题是,乳协官员和乳企职工的孩子,喝的真的全都是国产奶吗?还是也像很多的其他食品行业一样,自己生产某种东西的就绝对不让家人吃某种东西?乳协理事长真的该去好好调查一下,这个数据拿出来,也许要远比“历史最好”更有说服力。
香港限购奶粉内地乳企未得利
为限制抢购奶粉,适当预留婴儿奶粉给本地居民,香港特区2013年3月1日起实施《2013年进出口(一般)(修订)规例》,根据该法例,离开香港的16岁以上人士每人每天不得携带总净重超过1.8公斤的婴儿配方奶粉,这相当于普通的两罐900克奶粉,违例者一经定罪,最高可被罚款50万港元及监禁两年。
蒙牛总裁孙伊萍的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限购奶粉来说,对中国奶企我们感觉是一个责任和机遇。但事实上,“奶粉新例”并不能阻挡内地消费者购买洋品牌的决心。乳业专家王丁棉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你只要到商场里去看看就知道,有多少人会购买内地的婴幼儿奶粉。香港限购奶粉对内地奶企的影响不大,从外面进来的婴幼儿奶粉总的比例本来就不会超过10%。而这部分消费者会选择其他的替代品。比如网上购物,更多的可能是转向内地的洋品牌。这部分消费者转向内地的奶粉品牌的比例很低。
洋奶粉问题频出依然受到国人追捧
被中国大众“寄予厚望”的进口乳制品,近年来频繁出现质量问题。2010年,雅培以产品可能受到甲虫污染为由,宣布召回在美洲一些国家销售的婴儿奶粉;2011年上半年,韩国每日乳业部分产品被检测出含有福尔马林;2011年12月,明治宣布奶粉中检测出放射性核素铯;此前,美赞臣、雀巢等一线洋奶粉也曾曝出遭重金属污染、碘超标等问题;2013年初,新西兰部分奶粉被曝含二聚氰胺残留物,这种物质在人体内可以转换为三聚氰胺;2013年3月末,号称国外原装进口的美素丽儿婴儿配方乳粉“掺杂过期奶粉、重新包装上市”的丑闻被曝光。
据国家质检总局数据:2011年至2012年,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问题检出率为0.77%,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问题检出率为1.13%。今年2月,质检总局公布的不合格进口食品名单中,来自新西兰的奶粉品牌善臣婴儿配方奶粉、贝姬优选婴幼儿奶粉、贝唯乐婴儿配方奶粉因查出不合格而被销毁。
然而,国外乳企在面临产品质量问题时,往往能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迅速有效地应对,及时消除消费者的疑虑。即便销量出现短期下滑,也很快就被消费者重新接受。
解析:国产奶粉如何破解“反正我不信”
国产奶粉之所以陷入“随你怎么说,反正我不信”的窘境,盖因此前深深地伤了国人的心、“透支”了国人的信任。因此,国产奶粉要想打赢翻身仗,重新赢得消费者青睐,必须想办法修复国人已经破碎的信心。
官方表态有数据更要有细节。“内地奶粉99%合格”、“国内的乳制产品86%合格,出口产品98%合格”、“主流品牌婴幼儿配方奶粉100%合格”之类的数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公众了解数字背后的细节。比如,这些名目不同的合格率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为什么会有不合格的产品?都是哪些项目不合格?有什么危害?那些不合格的奶粉又是如何处理的?国产奶粉的高合格率被质疑,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消费者对监管部门信息公开是否透明、监管程序是否科学公正的不信任。如果相关部门能够把与奶粉合格率有关的细节告知于民,必能打消他们的许多疑虑。
质量检查有抽检更要有现场。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监管部门的抽检再多,普通民众也难有切身感受。哪怕个别乳品企业已经在宣称“抽死人”了,父母们对国产奶粉还是缺乏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提高消费者的参与度。比如,让消费者有机会去品牌奶粉的原料基地参观,了解奶牛及其生长环境、牛奶的采集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见证奶粉品质;在媒体和有关部门的组织下,让国产奶粉跟洋奶粉进行抽样PK,将各种安全、营养和价格参数“晒一晒”,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地看看国内外乳粉到底有无差异,谁的性价比更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