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发展有标准更要有执行力。今年两会期间,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杨刚“国产奶粉有些标准要高于国外”的表态曾引发公众“吐槽”。杨局长所言或许不虚,但公众的第一反应却是不信,因为国产乳品的标准实在是“名声不佳”。2010年的“乳品新国标”就是一个不好的示范,“一夜倒退25年”“全世界最低”“削足适履”等标签让国人对国产奶粉更添烦忧。监管乏力更加剧了国人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近几年,乳品业虽然陆续被查出了一些问题,但既没听说哪家企业被处以巨额罚单,更没见哪个品牌被逐出市场,甚至某知名乳企半年曝出6次质量问题,最终也是不了了之。“要是在国外,这种企业早被罚死了。”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人们只好“花钱买放心”,再贵也要抢购洋奶粉。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国产奶粉要想破解“反正我不信”的困局,不能再依赖“标准高”“合格率高”“孙子吃”等老招数,要“用事实说话”;相关部门要“真刀真枪”地为国产奶粉“护航”,用严厉的罚则,让奶农、乳企、监管部门等各司其职,让国人真正对国产奶粉放心。
【启示与思考】
婴幼儿奶粉的质量安全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没有哪个父母愿意拿自己孩子的健康做实验。在奶粉问题上,1%的不合格也足以毁掉无数家庭的幸福,非主流品牌的不达标也让人无法接受。
当前,公众消费越来越趋于理性,国产婴幼儿奶粉不能依靠“自说自话”来赢取人心,必须坚持“用事实说话”,切实通过强化监管、行业升级改造,彻底断绝见利忘义的个体行为,扭转行业形象。正如网友所说,为远离1%不合格的国产奶粉,宁肯一并舍弃那些99%的合格品,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却也是必须改变的,因为除此之外,国产乳业要想活下去,没有别的路可走。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