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

村里来了"第一书记":山东省直机关干部帮包基层单位纪事

省城的机关,离乡村有多远? 

省城的干部,离农民有多远?

如果放在一年前,“80后”的张博韬或许还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位来自山东省人大研究室宣传处的副主任科员,打小就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然后是参军、考军校、读研究生,直到转业进机关。对农村几乎一无所知的他,被选派到东平县戴庙镇东金山村当起了“第一书记”。

如今再见张博韬,言谈举止间感觉他已成了正儿八经的“村里人”。与他同期被选派的581名省直“第一书记”,也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一年间,经历着人生中的一次蜕变。

在质疑中反思——

不是“施恩”、“救星”,而是帮着老百姓创业

去年4月,山东从省直单位选派582名“第一书记”到全省最贫困的农村抓党建促脱贫。全省共选派2.6万名“第一书记”帮包1.8万个工作薄弱的基层单位。

参加完入村前的培训,山东省委组织部驻沂南县马牧池乡双泉峪子村的“第一书记”张健豪情满怀。但没想到,驻村后头一次入户走访,他就被泼了一盆冷水。

“是上面来的干部啊,俺家没啥事吧?”“你们不是来查计划生育的吧?俺家超生的孩子,罚款不是交了吗?”“我一个妇女,哪知道村里的事啊,你还是去问别人吧。”看到手里拿着小本子、身旁有村干部陪同的省城人,一位50多岁的妇女神情紧张,没几句话便发出了逐客令。张健接着又走了几户,情况也差不多,什么都没了解到。

“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带着热情来到这里,遇到的不是掌声和笑脸。”让不少“第一书记”意想不到的,是来自村民的冷嘲热讽:“你是来镀金的吧?”“整天骑着破自行车满村转悠,一看就没钱,还带我们致富?”……

但既然来了,就没有退路。农村的贫困,人心的涣散,深深地触动着每个“第一书记”的心。

有的村,没条像样的路,村支书的家就是班子成员的办公室和活动场所;有的村,村民对村干部“放心”,竟是因为谁都知道村集体压根儿就没存过一分钱;有的村,“两委”成员常年在外打工,履职反倒成了“第二职业”……

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农民的艰辛,在群众的质疑声中反思自身。一位“第一书记”在日志中写道:“省委、省政府派我们‘第一书记’到贫困农村去,并不是‘施恩’,也不是什么‘救星’,而是实实在在去带着老百姓创业!”

感情体现立场。正是这种朴素的情怀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在一起摸爬滚打中,“第一书记”眼中的群众也渐渐鲜活起来:群众就是盼着庄稼有个好收成的老王家,群众就是想着孩子毕业后能找个工作的老李家,群众就是望着丈夫打工挣钱回家的新媳妇,群众就是养三五只鸡赚几个钱换袋烟抽的老大爷;群众也有自家的小算盘,有自己的小九九,但群众心里有杆秤,谁对他好他就对谁好。

责任编辑:徐晶晶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