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进展
重点改革力度加大。抓住综合配套改革这个主题词,全面启动和务实推进了十大重点改革。通过资源性产品价格、综合产权交易平台、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机制等改革,有效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通过建立产业准入、提升、退出机制,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率先建立标准体系、绿色GDP评价体系、PM2.5监测体系,特别是湘江保护条例、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等颁布实施,不断强化了监管作用。有些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起到了探路的作用。
环境整治重点突破。针对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环境问题,省政府部署推出了十大环保工程。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启动项目125个,依法取缔关停、淘汰涉重金属企业173家,削减重金属污染物15.71吨,干流重金属污染物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通过实施火电、水泥脱硝工程,去年全省氮氧化物排放扭转了不降反升的局面。启动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106个,受益人口230余万人,攸县、长沙县创造了全国经验。
技术推广创新发展。着眼解决我省资源环境中的突出问题,结合国家专项规划,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筛选和推广新能源发电、“城市矿产”再利用、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农村畜禽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等十大清洁低碳技术,规划建设重点项目800多个。长株潭三市总装机容量34万千瓦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已投产;“城市矿产”再利用创造了汨罗、永兴模式。
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围绕长株潭城市群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的“新五同”建设,扎实推进十大标志性工程和试验区八大工程。长沙市被评为“全球绿色城市”,长沙梅溪湖成为全国5个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之一;株洲市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湘潭成为全国污染减排与协同效应示范城市、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韶山市清溪镇纳入国家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
示范创建不断深化。广泛深入开展覆盖城乡的两型机关、学校、企业、家庭、村庄等示范创建活动。湘潭创造的“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经验得到中央领导肯定。全省1000多万青少年“争当两型小先锋”,1700多万家庭重拎菜篮子、布袋子,使用节能家电、节水器具,两型生活、绿色消费成为时尚。
内外合作有所加强。积极落实部省合作协议,主动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20多个部委汇报衔接,争取对试验区改革试点的支持。推动两型示范区间协同合作,长沙大河西先导区与湘潭经开区等示范片区签署合作协议,长株潭融合发展步伐加快。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成功举办“中德可持续发展对话”、“湘江牵手莱茵河”等国际交流活动,与莱茵河国际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两型社会建设给全省发展状态、产业业态、经济质态、环境生态以及干部群众心态带来了深刻变化,在省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要求
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作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我省作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承担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探索路子、提供示范经验的职责,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地位不能动摇。国家要求对三年以上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行总结评估,我省不少方面有新进展和新突破,但差距仍然不小,两型社会建设的工作力度不能放松。省委、省政府一以贯之高度重视,明确要求把两型社会建设旗帜高高举起来,把试验区这张名片主动亮出来,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思路不能折腾。必须坚持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一以贯之、一抓到底。
要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加快“五个发展”、促进“三量齐升”,其核心是要加快经济发展,其途径是要通过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转型发展。我省作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必须率先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方面探索出新路子;我省的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和产业结构也决定了必须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方面走出新的路子。当前尤其要加大水、土、气等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力度,推进湘江重金属治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农村环境污染整治,着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湖南。
要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省委要求两型社会建设,要做好“一点一面一区一载体”文章。“一点”就是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一面”就是绿色湖南建设;“一区”就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充分考虑市场容量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一载体”就是加大清洁低碳技术推广力度,依靠科技力量支撑发展转型。“四个一”,体现了重点与一般的辩证关系,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法。要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把两型社会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核心辐射、区域联动、整体推进的格局,形成全省上下建设两型社会的生动局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