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摈弃“纳谏”思维 心里装着群众

四川:摈弃“纳谏”思维 心里装着群众

原题:“纳谏”为何屡遭尴尬

近来,读各种新闻报道,标题中不时出现“纳谏”一词,如“某省开门纳谏问计于民”、“电力局开门纳谏正行风”,等等。“谏”是古代下对上的一种进言形式,意为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纳谏”则指受谏者接受规劝,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古代中国,盛世的形成,往往与统治者的思想开明、善于纳谏有密切关系。

广泛征求意见,是现代社会政府工作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酝酿过程中,都应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是一些不同意见。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避免和减少决策失误,而且有利于将正确决策变为干部群众的统一意志。

但“纳谏”一语的惯用却反映出一种需要警惕的思维。“纳谏”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权力思维:意见建议在你,采纳不采纳要看我的心情,如此征求意见当然就容易走过场;“纳谏”也是一种管理思维,一切都为管理而开展,至于如何为群众服务则在其次;“纳谏”更是一种懒政思维,坐等别人上门送来意见建议,效果如何不必在意,如此当然难以与群众进行有效的互动。

当前,不少机关部门不同程度存在这种问题,由此带来不少尴尬。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自去年11月份东莞市政府官网公告栏就规范性文件征求意见稿设置反映民意的通道以来,15份最终被通过的征求意见稿中,没有一份意见稿的投票人数超过一人,也无一人反馈意见。群众为什么不发表意见建议?有人说:“提意见也没用啊,这些文件都是部门定的,征求意见也只是走过场而已。”出自市民口中的话,可以说打中了问题的要害。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其它工作中。如各类物价听证,报名参与者寥寥,究其原因,有人说,听证就是涨价,无非是设定两个标准,让人选择涨那个幅度较小的而已。需要指出的是,有的重大项目事前也按程序征求了意见建议,但由于缺乏诚意只是虚应故事,“纳谏”在网上昙花一现而绝大多数公众并不知晓,导致项目上马后社会抵触情绪很大,常常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引爆点。

征求意见如何更为有效?关键在于心里装着群众,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期待地方政府都能带着真心真情,主动到群众中去走访了解,通过召开座谈会、讨论会等形式,收集群众反映的真实情况,并尽量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站在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解疑释惑,强化交流沟通。同时,需要相关制度跟进,来自群众的意见建议,该落实的就要落实;不能马上处理的,也要及时作出反馈。以民为本,这应是政府工作的常态。

摒弃“纳谏”思维,才能更好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作者单位:宜宾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