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村级干部活力 促农村发展

激发村级干部活力 促农村发展

近年来,为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贵州盘县研究出台《中共盘县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和《盘县村级班子和干部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关于选派县、乡机关干部到村(社区、居委会)担任党组织书记的实施意见》、《盘县离任村干部生活困难补贴发放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印发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简称(1+4)文件,通过抓机制保障,有效激发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促进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背景与起因

“上面分系统、下面当总统,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村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作为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最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把党的精神贯彻落实到农村基层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村级干部队伍“拿钱不多、管事不少,官职不大、管事不小”。在传统农村向现代新农村过渡的现阶段,村级班子队伍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而且还将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刻。如何加强村级队伍建设,打造一批观念新、觉悟高、素质好、能干事创业的村级队伍,使之更适应现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当务之急,解决好村级班子队伍建设变得尤为关键。

为此,盘县县委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契机,组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通过深入学习调研和解放思想大讨论,通过反复调研论证,于2010年制定出台关于优化村级班子队伍的(1+4)文件,着力从加大投入、夯实基础、优化环境、提高素质等方面建立保障机制。建立村干部绩效考评机制和报酬增长机制,增加村干部待遇、解决村级活动经费、加强村干部绩效考核,加大农村党员经常性教育投入,解决村、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将村干部纳入养老保险,筹建党内关爱基金和党员创业带富基金,建立健全离任村干部生活困难补助保障机制,有效激发了村级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激活了基层党组织的新活力,让农村基层党建焕发勃勃生机。

二、做法与经过

县委始终坚持把激励村级干部队伍干事创业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突破口,不断建立完善责任、经费保障和绩效考核等相关管理、激励机制,以村级换届为契机,配齐配强村支两委班子,加大村级干部队伍培训力度,创建党内关爱基金和党员创业带富基金,加大关怀扶持力度,促使村级干部队伍有为有位、有位有为,有效激发村级干部队伍活力。

一是配齐配强村支两委班子。盘县第八届村(社区、居委会)“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于2011年2月圆满结束,全县村(居、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共涉及450个行政村、18个社区、13个居委会7个党总支、493个党支部,换届选举产生党总支书记7名、党支部书记493名党支部书记。村级换届后共产生“两委”班子成员3413名,其中“两委”成员交叉任职640人,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15人,洒基镇迤民村、两河乡海铺村各有1名“大学生村官”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在村级换届选举工作中,各级党委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分类指导,采取“两推一选”等方式,不断扩大选人用人视野,拓宽民主渠道,一批政治上强、吃苦能干、清正廉洁、党员和群众拥护,能够带领群众面向市场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优秀同志被选进村级领导班子,给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换届中,全县村党支部书记新调整的占12.7%,平均年龄在44.2岁,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47.5%;村委会主任新调整的占25.4%,平均年龄43.5岁,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22.9%,村班子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同时,结合村级换届工作,各乡镇党委采取多项措施切实做好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工作,2011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以后,全县共培养村级后备干部1815名,为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储备了大量优秀人才。

二是做好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工作。2010年集中选派433名干部到村任第一支书或主任助理,37人到乡镇党委任党建专职副书记,2011年,在原有选派干部的基础上,又选派366名机关干部到村驻点,确保行政村全覆盖。为确保干部驻村工作实效,专门出台文件,明确职责,要求下派干部在基层、特别是在村级“一发展两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支持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发展)中发挥作用。同时加大对选派到村任职干部的教育管理,选派干部在各自岗位上助推发展,展现活力,共帮助制定村级发展规划450个,协调项目314个,协调资金5767.37万元,指导成立协会组织92个,开展农业技能培训658期33511人次,妥善处理矿群、地企矛盾1049起。在选派到村任职的433名干部中,有22名在乡镇党委换届中被提拔使用。

三是加大村级干部队伍培训力度。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建立党员教育培训联系会议制度,健全党员教育培训管理责任制,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党员经常性教育投入,确保农村党员每人每年100元的教育培训经费。2010年对全县13000多农民党员进行全面培训;组织市、县、乡机关选派到村任职的462名干部进行集中培训,组织150名村(社区、居委会)党组织书记、37名乡镇组工干部共199人到华西村学习培训,对2009年以来新提拔的83名科级领导干部进行培训,对各乡镇、各单位组工人员共200余人进行培训,对全县170多名2008年以来选聘到村任职大学生及一村一名大学生进行培训。2011年对全县499个村(居、社区)的支部书记、村主任以及37个乡镇组织委员共计1035人分3期6个班进行培训;组织84人参加全省信息应用与乡土人才培训;组织37名乡镇分管农业的领导参加在山东省寿光市市委党校举行的贵州省第七期党员干部农业产业化培训,组织37个乡镇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37人参加了全省村镇规划培训;实施多部门协调配合培训工程。分三期组织全县300名村级党组织书记和创业致富带头人参加了全市农村人才实用技术培训,努力使其掌握1门以上技术技能;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在两个村建立党员短期教育实践基地,进一步加大培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站点平台,抓好农村党员教育培训。

四是加大党内关爱扶持力度。完善村级干部考评机制,不断优化村级干部工作环境。严格执行村级干部业绩考核制度,不断完善考评机制,按时足额将村级干部工资报酬发放到手中;为全县2149名村级干部办理养老保险手续;为全县2329名符合条件的离任村级干部发放补贴220.71万元,为2011年度离世的村级干部发放抚恤金20.12万元;2011年元旦、春节期间走访慰问党员702名,发放慰问金22.53万元,建党90周年之际走访慰问生产生活困难党员200名,发放慰问金6万元,为301名生产生活困难党员、独生子女户和二女结扎户贫困党员发放党内关爱基金30万元,下拨市、县两级代管党费20万元作为抗旱救灾经费,共慰问受灾困难党员920名。同时加大村级干部政治关怀力度。做好从优秀村干部和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中考录一部分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切实提高村级干部工作积极性。2011年从村干部中考录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人。通过以上有效措施,进一步激发了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改善了离任村干部的生产、生活条件。

五是扎实推进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县委筹资40万元,建立党员创业带富基金。实施“党员创业带富百千万示范工程”,采取贴息帮扶、项目帮扶、结对帮扶、技术帮扶、信息帮扶、联动帮扶等方式,大力提升了党员创业带富示范户的素质和能力,带动一批农户脱贫致富。2011年度创建党员创业带富示范点37个,党员创业带富示范户130户,带富群众2237人。工程的实施,对农村产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深受农村基层党员群众的好评。同时以青年创业就业为重点,引导青年成长成才,在全县建创业就业带富工程基地15个,培养创业带富青年能手70余人。

三、成效与反响

通过充分发挥村级干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快了盘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是村级干部队伍的结构明显改善。目前,全县村支(居、社区)“两委”成员中:45岁以下的占45.79%,其中40岁以下的村级党组织书记占35.5%;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9.7%,其中村级党组织书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02%。力争到2015年,形成合理的年龄梯次结构:45岁以下、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村级干部达到70%左右,其中40岁以下的村级党组织书记达60%左右,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达到50%左右。

二是村级干部队伍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适时采取县外参观学习和县内分级培训等形式,在县委组织部统一组织培训的同时,各乡镇各部门分别结合各自实际,组织各有行之有效的特色培训;县委加大对农村党员经常性教育投入,每年投入150多万元确保农村党员每人每年100元的教育培训经费;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要求各级党组织因地制宜,结合当前农村发展形势,组织各辖区内党员参加各种技能培训,有效提升农村党员的带头发展能力和执行政策、加快发展、服务群众、依法办事、解决自身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三是村级干部队伍的管理更加规范。通过逐步建立与农村改革发展相适应的,集现任、离任、后备于一体,选、育、管相结合,绩、奖、惩相统一,责、权、利相一致的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机制,以机制促管理,实现了村级干部队伍管理的规范化,使之成为了“正规军”。各村级党组织、党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的中心工作及重要部署上来,增强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发展意识,在全县十二五建设进程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四是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激情更加高涨。通过建立健全村级干部的基本补贴与绩效考核奖励相结合的待遇保障制度,逐步形成村级干部报酬正常合理的增长机制,营造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村级干部的良好氛围。2011年,淤泥乡岩搏村支书余留芬同志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个基层党支部被评为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21个党组织被评为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26名同志被评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

四、探讨与评论

(一)注重选拔农村优秀人才,优化村级干部队伍结构。一是科学设置职数。坚持“讲求实际、交叉兼职、精干高效、合理定编”的原则,综合考虑村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发展水平、工作量、工作难易程度等因素,合理设置村级干部职数。村级干部职数原则上每村配备在5名以内(含5名),少数人口规模较大和党员人数较多的村,根据工作需要可增设1名职数,需报县委组织部审批。有条件的地方应本着增劳增酬的原则,积极鼓励村级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村支“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尽可能地减少村级干部职数,提高村级干部待遇。二是坚持选用标准。村级干部应具备以下条件和资格:政治素质好,能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人正派,处事公道,廉洁自律,群众公认;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能引领发展、服务群众、化解矛盾;能胜任农村工作,身体健康,新任的村级党组织书记、主任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特别优秀的或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可适当放宽条件。新进的村支“两委”班子成员要具有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年龄一般应在35周岁以下,边远贫困地区可适当放宽条件。三是拓宽村级干部的选任渠道。要注重从农村知识青年、致富能手、私营企业主、种养业大户、复员退伍军人、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以及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级干部。鼓励选拔县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改非领导干部到村任职。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进一步加大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工作力度。四是创新村级党组织书记选拔方式。要逐步打破个人身份界限、行业界限和地域界限,不拘一格选好配强村级党支部书记。积极探索采取大村带小村、强村帮弱村等方式,试行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要在“两推一选”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公推直选”村级党组织书记工作,对本地一时没有合适村级干部人选的村,可采取从县、乡(镇)机关下派优秀年轻干部和改非领导干部、向社会公开考试招聘等方式,逐步拓宽村级党组织书记选拔视野。五是切实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要按照“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要求,结合“双学双培”工程,努力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党员培养选拔成为村级干部。要健全村级后备干部培养选拔机制,每个村要确定3-5名35岁以下、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后备干部进行培养。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健全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实践锻炼,定期进行考察,实行动态管理。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出现缺额时,优先从符合条件的后备干部中推荐、选拔和使用。六是建立村级干部进退流转机制。不断畅通村级干部的退出途径,建立村级干部的离任、辞职和流转等机制。原则上村级干部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不再担任村支(居、社区)“两委”主要领导职务。对特别优秀的村级干部,年龄可适当放宽。建立村级干部辞职制度,村级干部辞职后不再享受村级干部待遇。建立党员村级干部与非公企业党务干部流转机制,进一步拓宽村级干部的出路。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一是建立分级培训机制。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积极构建县、乡(镇)两级培训体系,把村级干部培训纳入全县干部培训规划,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对所有村级干部进行一次系统培训。县、乡(镇)两级要立足实际,认真编制村级干部中长期培训规划和短期培训方案。二是不断改进培训方式。依托市级党员教育短期培训基地、县委党校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进一步整合教育培训资源,采取任职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县内培训与县外考察相结合等形式,不断扩大培训面,进一步提高村级干部综合素质、拓宽视野。三是注重学习培训实效。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农村阶段性工作的重点,合理安排好村级干部学习培训。培训的内容要有侧重,重点培训政治理论、市场经济、农村实用技术、常用法律法规、警示性教育、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村干部引领农村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村级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四是积极开展学历教育。要根据农村工作的实际需要,依托县委党校、县农广校等学历班或采取与高校联合办班、委托办班、自学考试等形式,重点抓好45岁以下现任村级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大专及以上层次的学历教育。

(三)不断完善制度,规范村级干部考核管理。一是建立村级干部备案管理制度。县委组织部对村级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实行备案管理,结合村级干部队伍的特点,积极探索实施规范化管理和有效监督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做好经常性管理工作。二是健全和完善村级事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要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办事和发扬民主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级党支部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党支部主持下的“两委”联席会和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要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议事规则,严格执行党员大会、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度,积极推行村级重要事务票决制,进一步规范村级事务的民主决策程序。三是完善党务、村务公开制度。要不断拓展党务村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规范公开程序。在内容上突出真实性,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要真实准确地予以公开;在形式上突出广泛性,采取公开栏、广播、会议等形式进行公开;在时间上突出时效性,一般每季度公开一次,对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和普遍要求公开的内容随时予以公开,对涉及时间较长的事项分阶段公开进展情况。四是建立村级干部目标管理制度。要全面推行村级干部任期目标承诺制和年度工作责任制。各乡镇党委指导和督促村级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在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任期工作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并签订目标责任书,根据村级干部的岗位职责,制定具体考核办法,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实行绩效与报酬、奖惩挂钩。五是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审计制度。坚持全面审计和村主要领导离任审计相结合,每年要选择一些村(居、社区),对上年财务收入和使用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审计,特别是对一些集体收入较多、群众意见较大的村要不定期地进行审计,审计结果要及时公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四)健全保障机制,切实解决村级干部待遇。一是强化政治激励措施。要积极拓宽村级干部参政议政的途径,注重在优秀村级干部中选拔产生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逐步建立和完善从优秀村级干部中选任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机制。二是切实提高村级干部待遇。要进一步加大县、乡(镇)两级对村级干部报酬的统筹力度,合理设置村级干部基本报酬和绩效报酬的比例,建立村级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适时调整提高村干部报酬标准;对“一肩挑”或交叉任职的村干部,在年终考核评定时,应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可以领取所兼职务考核对应的绩效报酬;建立村级干部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加大县财政对村级干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力度。三是鼓励农村党员干部创业致富。建立鼓励农村党员干部创业致富机制,从政策上优先扶持,从项目上优先倾斜,从技能培训上优先保障,从创业环境上优先放宽,努力实现农村党员增本领、社会增财富、产业增效益、群众增利益的“四增”目标。四是切实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加大县级财政支持力度,按照“修缮一批、规范一批”的办法,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实现有一个活动室,有一套办公设备,有一套电教设备,有一套制度和图板,有一组公开栏和宣传栏的“五有”标准。积极协调土地和资金,加快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实现村(社区、居委会)都有配套完善的活动场所。争取每个行政村建成700平方米左右的活动场地,配套建设1个蓝球场、1个露天舞台,每个距村2公里以外的村民组建成1个200平方米左右的活动场地。五是建立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制度。根据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关于调整全省村干部基本报酬的通知》,分档次发放生活困难补贴,累计任职满10-14年的,每人每年1500元,按照5年一档、逐步递增的原则,最高补助可达2500元。对生活困难的离任村干部,要求各乡镇党委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关怀力度,帮助其解决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五)切实加强领导,扎实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一是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各乡镇党委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投入足够的精力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抓好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要坚持和完善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联系点制度。要建立健全农村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选派优秀干部帮助农村基层组织共同做好工作,并将这项工作与培养年轻干部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建立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整合组织资源,配齐配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力量,进一步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组织和协调。组织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牵头职责,协调相关部门共同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纪委、宣传、民政、共青团、妇联、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以及有关涉农部门要认真履行好职责,建立健全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村级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努力形成各尽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要把提高村级干部报酬、绩效目标奖励、教育培训、党内关爱基金、村级办公和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不断加大县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保证10000元的基础上,每年每村办公经费增加2000元,每年每名农民党员活动和教育经费为100元(其中50元作为党员教育培训经费),并视县级财力情况,逐步加大投入。四是努力为村级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严格控制和规范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切实减轻村级负担。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要加强正面引导。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大力弘扬村级干部先进典型的时代精神和高尚情操,积极宣传村级干部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优良品质,树立村级干部的良好形象,努力形成全社会重视、关注、支持农村工作的舆论氛围,营造关心、爱护村级干部的社会环境。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