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 纵贯一甲子的裂痕

朝鲜战争 纵贯一甲子的裂痕

核心提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场塑造朝鲜半岛现实面貌,深刻改变世界格局的战争,都有值得纪念的价值。

7月27日,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纪念日。同样一场战争,导致了性质完全不同的纪念仪式。朝鲜除大型演出外,还将举行历届规模最大的阅兵式,韩国在釜山举行高规格悼念仪式,美国总统奥巴马将参加在华盛顿举行的停战60周年纪念活动,发表特别演讲。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当年参战国将派部长级以上人士参加韩国悼念活动。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场塑造朝鲜半岛现实面貌,深刻改变世界格局的战争,都有值得纪念的价值。没有对于战争脉络的清晰梳理,就不可能具备客观俯瞰全貌的视角,就不可能让历史对后人起到应有的启示作用。60多年来,朝鲜战争一直处在多元视角下,不同视角会得出完全不同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甚至会影响今天的现实政治。这在世界史上并不多见。今天回过头来看这道纵贯一甲子的裂痕,理应秉持的,应该是拒绝修饰,拒绝偏斜。历史是过往史而不是当代史,而只是人们习惯于用当代的话语体系描述。回到那个时代的情境中,曾经因这场战争而激发出来的善与恶,那些外交上的合纵联横,战场中的牺牲精神,国家的命运转折,参与者的人生起落,才能获得接近真实的写照。功利性涂抹这场战争,曲意将这场战争与今天的地缘政治完全连接起来,不管出于崇高还是阴暗的目的,多少都有轻佻之嫌。这场60多前的历史大剧,你可以评价为喜剧,可以评价为悲剧,但不能戏谑。这是我们不得不时时正视的历史正剧。

需要厘清,这场正剧是今天朝鲜半岛政治版图的主创者,但在今天,已不再是半岛政治走向的主导者。原因是,60多年前,整个世界仍处于二战的疮痍当中,而冷战的铁幕又刚刚落下。当时维持世界格局的雅尔塔体系,既具有后殖民主义时期强者划分世界版图的痕迹,又有冷战催生的新的裂变。其结果,就是全球各国必须站队。包括中国在内的新生国家,同样不能避免这一分离趋势。这个国际大背景,加之中朝韩近代史被欺凌的惨痛记忆,最终主导了朝鲜战争的决策逻辑。而60多年以后,随着全球经济体系的明确分工,各主要经济体之间已经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共生关系,这既强化了对战争这种极端政治选择的束缚,也强化了国际政治方面的和解与合作。即使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博弈,导致了猜疑犹存,甚至会在某一阶段内上升到对抗级别,但是,战争已非轻易之选。

这正是朝鲜战争结束60周年给予我们的第一个训导:塑造和平比塑造敌意更有建设性。否则,在充满复杂情绪的朝鲜半岛上,从核扩散到军事对抗,都会获得豁免,从而造成整个地区的不断动荡。

也要看到,历史总是会被现实借用,对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的纪念当中,也不乏这一点。在追思先人、警惕战争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之外,还有现实政治的考量。从美国来说,高调纪念朝鲜战争停战,既可以巩固以美日韩为主体的东北亚安保体制,还可以向当年参战的各国凸现出其全球军事布局的正当性,并对朝鲜施加某种政治压力。从朝鲜来说,向外显示当年与中国结成的“血盟”,有助于增加其安全感。

无论高调纪念朝鲜战争停战的各方怀有什么样的现实指向性,都应该看到,只凸现这道纵贯一甲子的裂痕,无益于朝鲜半岛安全局势向良性方向发展。让战争裂痕最终平复,既要基于史实还原基础上的纪念,更要有基于现实认知基础上的坚持。

要坚持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朝鲜半岛不能笼罩在核阴影当中。核阴影之下不会有真正的和平,反而衍生出新的战争隐患。个别国家借朝核危机推动军事化,就是例证。因此,推动防止核扩散的国际准则成为朝鲜半岛乃至地区各国的共识,是需要坚持划定的底线;另一方面,应该根据朝鲜战争停战以来国家间和解的经验,坚持推动通过发展经济的途径,推动相关国家转型,降低东北亚上空的火药味。

60多年前,中国是朝鲜战争的参战国。这场战争检验了新生中国的筋骨。60年后的今天,在近在咫尺的安全危险面前,中国同样面临检验。无论有多少喧嚣,努力厘清历史迷雾,坚持国际公义,才能处理好复杂的半岛事务,给60多年前的先辈们创造过的历史,赋予新的意义。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