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困境(2)

如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困境(2)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记者: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既有认识不到位、政策不到位、治理不到位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的专家,您能否分析一下其中的深层次原因?

严耕:必须承认,环境污染是生产的负效应,有生产往往就有污染。当然,生态环境具有自净能力,当污染物没有超出其自净能力时,就不会表现为环境危机。但相对于环境自净能力的增长而言,人类的污染物排放量实在增长太快,以致生态环境难以承载。

记者:也就是说,研究环境污染问题,必须放在生产形式和产业结构演进这个大背景之下。

严耕:是的。产业结构的演进,遵循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先后成为主导产业的发展规律。在不同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发展阶段,其环境污染效应也不一样。

一开始农业是主要生产形式。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农业对环境的负效应不够显著。近代工业革命之后,工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工业产值占GDP比重也快速上升。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既是物质财富扩张的过程,也是环境污染加剧的过程。当某个区域的工业生产能力足够支持人们的生产生活所需之后,产业结构就会向高端升级,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而低端的环境污染型产业,在开放的全球市场背景下,则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记者:一些人理直气壮地通过破坏环境来发展经济,是因为他们认为社会生产力才是生产力,自然环境没有生产力。对此您怎么看?

严耕: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概念,不仅包括社会生产力,还包括生态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的总和。人类的生产劳动过程,只不过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节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进一步讲,生态生产力是更基本、更富创造性的生产力,因为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须臾不可离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因此,应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既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社会生产力;又创造生态生产力,挖掘自然潜能,提升生活品质。可以说,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投资是最重要的投资。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1.5%左右徘徊,投入严重不够,我认为至少需要高于2%。

走出一条新型环境治理道路

记者: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超越西方环保路径,走出一条新型环境治理道路。您认为当前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严耕:第一,树立生态系统整体性观念。坚持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待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变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交换平衡被打破的结果。应想方设法保障生态系统这个整体的动态平衡和稳定,而不只是想着把污染转移出去;从根源上来防治污染,避免在污染治理上的近视和短视。

第二,坚持底线思维和总量思维观念。一些人之所以抱着“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观念,就在于忽视了生态系统的承载极限,缺乏底线思维。总想着先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等经济发展了再来治理环境。哪曾想生态环境已经超负荷运转,容不得污染再继续增加。因此,对于那种对生态环境不友好的“灰色经济”和“黑色经济”,一定要痛下决心,坚决禁止。另外,对于污染排放要有总量思维观念。污染不管是谁造成的,最后都汇聚为一个整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不能停留在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和人均污染物排放量的层次思考问题,而是要全国一盘棋,对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进行总量控制,真正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起来。

第三,树立“开源节流”的污染治理思路。所谓“开源”,就是开公共性生态产品和服务之源,通过加强生态补偿和转移支付,以各种方式支持生态涵养区提供天蓝、地绿、水净等公共性生态产品和服务,为自然环境夯实生态基础;同时创造性地开发生态产品和服务市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节流”,则是节环境污染之流,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对污染物排放进行全程管理,降低生产生活的污染成本,对生产生活进行全方位的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真正迈上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绿色发展道路。

记者:解决污染问题,关键在于制度。应通过生态补偿、环境税和资源税等方面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让大家认识到: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污染环境得不偿失、失大于得。

严耕:每个人都有谋求经济利益的权利,也有呼吸清新空气的权利。但目前的情况是,一些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涵养区为大家提供了清新的空气等生态产品和服务,满足了大家呼吸清新空气的权利,可当地人却失去了发展经济的权利。这是不公平的。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补偿就是理所当然的。我去过很多林区,发现我国在生态补偿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事实上,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对价格的反应是极其敏感的。为此,应通过征收环境税和资源税等形式,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落实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让自然保护区安心维护生态安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避免所有地区都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歧路。

专家名片

严耕,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国家林业局和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内首个生态文明建设与管理学科博士点负责人。长期从事科技发展对社会影响的研究,撰写和主编《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绿皮书》、《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等书。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