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话语力量不代表占尽道理

西方的话语力量不代表占尽道理

(原题:学西方说话 中国处劣势)

民主、宪政都发端于欧美,西方是现代政治学词汇的创造者。西方“小国”林立,用这些词讲述庞大中国的发展和问题,只能做到部分对应。如果坚持西方对那些词汇的理解,它们对中国的呈现就如同哈哈镜。

学西方说话

自近代以来,中国全面做了外部世界的学生。直到不久以前,中国国家政治设计的几乎全部思想资源都来自外部。我们至今使用的一些核心政治词语也都是舶来的。

从引进社会主义制度,到在西方经验的影响下进行改革,中国不断对照欧美的做法构建本国治理。西方政治思想的流入改变了中国。但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中国的现实像大山一样,很多时候是西方经验和学说无法逾越的。时至今日,中国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程度,西方学说越来越难以提供准确解释,更难以指导我们。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紧迫性在增加。

然而中国仍离世界发展的上游很远,在这个时候不跟着世界的“主流”走,而是“另搞一套”,在全球舆论中难获掌声,建立内部共识和自信也有难度。比如现在很难说中西政治争论和中国内部的争论哪个更激烈。有人认为,中国时下最突出的困难是“说服自己”。

我们构建独立的理论体系,坚持独立的政治主张,但所使用的很多关键词都取自外部,这些词除了原义,大都被注入了特定的政治含义。我们实际在使用这些词的本义,过滤掉西方为它们附加的政治所指,加入我们自己的涵义。这样的引进和改造是文化大交流中的主流现象,完全照搬和拒绝反而不常见。

比如“民主”这个概念,它不仅被中国社会接受,而且已经成为波澜壮阔改革的主线之一。然而“民主”在西方人的语境里同他们制度的长期演变和发展有着深刻联系,包括其特有的分权制度、多党竞争制度等。这些具体制度明显对应不了中国的现实。这样的摩擦将贯穿中西交流。

再比如“宪政”这个概念,中国强调“依法治国”,这同“依宪执政”并不矛盾。“宪政”这个提法没什么不好,问题在于当前一些力量为“宪政”这个词背后加注了更多政治涵义,所以它没被主流语言体系采纳。

民主、宪政都发端于欧美,西方是现代政治学大多数词汇的创造者。西方“小国”林立,用这些词讲述庞大中国的发展和问题,只能做到部分对应。如果坚持西方对那些词汇的理解,它们对中国的呈现就如同哈哈镜。由于西方对那些词义的坚持力大于中国对它们的改造力,这使得中国同西方对话处于天然劣势。

政治学不是数学那样推导、计算出来的,它是对政治实践的总结。每一个政治词汇都注定随着人类新的政治实践不断更新涵义。中国政治成就的逐渐积累终将修正世人对当前流行政治词汇的理解,但这需要时间,目前我们不得不承受以西方方式使用这些词汇带来的压力。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应创建一套自己的政治话语体系,这种主张有其道理。这不仅有利于论辩,还能放飞思想,减少西方话语体系对中国想象力的束缚。但在全球化时代,这种创新很难通过与以往政治词汇割裂的方式实现。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