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文化强国三大战略构想(4)

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

下面我们来说第二个大问题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怎么做?刚才我们已经知道文化的重要性、文化的战略地位、文化的重要作用,怎么做?我讲三点与大家交流,供大家参考。

(一)核心价值是主导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难在什么地方?

大家知道十七届六中全会觉得,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行为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样形成一个系统,那么在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我觉得这应该和世界发展的态势和当代中国的国情有关,我们现在叫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国和世界变化、变革、变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人们的价值观多样、多元、多变。

我们叫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那么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价值选择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独立性、差异性、多样性、可变性。就是我们面临一种多样化,我们把它叫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样化的价值判断,多样化的利益诉求。怎么办?它需要有一个精神旗帜,需要有一个思想引领,需要有一个文化导向,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我们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引导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这个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说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难是难在什么地方?我觉得难在三个地方,第一是凝练或者叫概括,就是怎么凝练核心价值。第二形成共识难。第三知行合一难,这么三个难,凝聚、凝练、概括难,形成共识难,知行合一难,围绕这三个难我来讲三个转换。

第一个转换是从理论体系到个人警句,就是我们现在还是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包括的内容特别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荣辱观。怎么让老百姓更加方便、更加容易地把它记住,就需要一个转换,转换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者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使它短小精悍、形象生动、琅琅上口、过目不忘、耳熟能详、妇孺皆知,这也是我在一次中宣部的专家座谈会上我讲的,讲完之后我记得中宣部的一位领导说了四个字“很好很难”,他说耳熟能详、短小精悍很好,但是很难,怎么能够做到?这是第一个转换。

第二个转换是从理论界到老百姓,从理论界到人民大众,从学术界到老百姓,这是最关键的,就是要形成共识,不能只是党政干部、公务员、大学生、知识分子知道,还要让普通老百姓、民众都知道,所以我在北大讲课的时候经常讲这样一个例子,在1949年之前,就是民国的时候,既使是一个农村妇女,这个农村妇女很可能目不识丁是个文盲,同时她还会是个小脚女人,因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基本上都是小脚女人。虽然她是农村妇女、目不识丁、小脚女人,但是她也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对做人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核心价值,四个字“礼”、“义”、“廉”、“耻”,五字“仁”、“义”、“礼”、“智”、“性”,这四个字和这五个字她一定知道,虽然她目不识丁,虽然她小脚女人。所以我们今天讲这个核心价值就要像这样大众化,让普通人都能够知道,这是第二个转换。

第三个转换是从知到行,我的专业是搞哲学的,在中国古代讨论知行问题,知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理论,行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实践,讨论知行问题的时候有两个概念,一个叫知易行难,一个叫知难行易,就是知和行谁易谁难。还有一个概念叫知先行后,知后行先,就是这个知和行,理论和实践,谁难一点,谁容易一点,谁先一点,谁后一点没有形成共识,各说各的,但是最后有一点大家形成共识了,知行合一。不管是知易行难,知难行易,知后行先,知先行后,关键是知行合一,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自觉践行。

这是我讲的三个转换,从体系到个人警句,从理论界到老百姓,从知到行,我们今天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古代就叫做知行合一。围绕着三个转换我再稍微多说几句,主要是围绕第一个转换,首先我们看西方的核心价值,西方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它主张的或者说它宣传的是什么?那就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就是“普世价值”。这和它的政治制度、政治理念是一以贯之的,当然它在实践中是不是这样做是另外讨论的问题,但是它是这样宣传、标榜、鼓吹的,这就是它的核心价值,自由、民主、平等、博爱。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下面我们看中国的核心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觉得这个好像没有一个统一的、唯一的标准答案,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能这部分人认为这个是核心价值,那部分人认为那是核心价值,但是我认为尽管可能有出入、有差异,但是这三个词特别重要,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不是标准答案,这三个词“仁者爱人,和而不同,礼义廉耻”。下面我来讲这三个词。

先讲中间这个词“和而不同”,大家知道和而不同是孔夫子讲的,孔夫子在《论语》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质,内在精神和价值追求,为什么这么说?大家看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追求天人合一,在辩证法上它强调“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大家都一样就失去了发展的多样性了,失去了发展了生机和活力,所以它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在价值观上我们讲“和而不同”,就是在国与国的关系上我们讲照顾彼此的关切,实现双赢、互赢、共赢,在处事观上我们讲“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

刚才讲了四条,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实生物的辩证法,和而不同的价值观,以和为贵重的处事观,形成了中国的一套“和文化”,就是追求“和”,实现和谐是它的目标和追求。大家应该还记得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文艺表演的时候中间出现了几个字升起来,几个不同字体的字,那就是“和”,和谐的“和”,用“和”来反映中国的文化,体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和特质。北京有颐和园,中间一个字是“和”,和谐的“和”,北京有雍和宫,中国的字还是“和”,和谐的“和”,北京有故宫,大家说故宫没有“和”,但是故宫有三大殿: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这三个殿中间的字都是“和”,而这个太和、保和、中和分别说的是那三种关系,第一人和自然的关系,第二人和人的人际关系,第三人自身心灵的平和,就讲了这三种关系。太和、保和、中和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自身心灵的平和,所以“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内在精神和价值追求,我们叫“和”文化。

但是“和”更多的说的是一种文化,那么道德呢,做人呢?对做人的要求是什么呢?因为中国文化强调格物致知诚意知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要讲人生境界,讲怎么做人,那么剩下两个词一个是“仁者爱人”一个是“礼义廉耻”。仁者爱人的“仁”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做人的一个高标准、上线,一个字是“仁”,两个字是“仁爱”,三个字是“仁智勇”,四个字是“仁义道德”,五个字是“仁义礼智性”,都把“仁”摆在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仁”,“仁”是什么,仁者爱人。从正面上来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另外一种方面来讲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这就是一个仁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大概就是有责任、有追求、有担当,对社会、对人民、对国家有贡献,这就是一个仁者。

古代还有一句话叫做“达者兼济天下”,就是我发达了那么要兼济天下,用现在的话就是要做公益、做慈善、献爱心、讲奉献、大爱无疆、感动中国,这就是我们CCTV搞的感动中国一个广泛的影响。如果就是一个老百姓,就是一个普通人怎么办?那就是礼义廉耻了。中国古代还有一个思想家叫管子,管仲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就是说国家像大楼一样要有四个支柱,我们这个国家的四个支柱就是礼、义、廉、耻,一个都我们少,少了国家就像大楼一样会坍塌,每个人不管是富还是穷,不管是精英还是草根,都要知道什么是礼,什么是义,什么是廉,什么是耻。

在我们今天社会生活中,实事求是的说我们的“礼”好多都没有了,我们五千年有很多的“礼”,但是好多的“礼”随着五四、文革、市场经济以来,好多“礼”都大家都淡忘了,但是我们如果到台湾、到韩国发现有些“礼”还是保留的,或者说比我们保留的还是多一些。然后是“义”,第三个是“廉”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反腐败、廉政。最后的“耻”我觉得是个底线。刚才讲“仁”是个上线,“耻”就是个底线。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三句话叫做“好学近乎知”,就是这个事情我不知道,我努力去学。第二句话叫做“力行近乎仁”,“仁”是上线我的能力有大小,我努力去做。第三句话“知耻近乎勇”,干了这个事情以后我觉得违背了我的底线,我很纠结、痛苦,“知耻近乎勇”证明这个人良知未泯还有救。

有一次我到中学,进门后我发现这个中学的校训就是这三句话的前两个字“好学、力行、知耻”,“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他把好学、力行、知耻作为一个中学的校训在大门口我就和校长谈,我觉得这个挺好的,中学生第一要好学,第二要力行,就是要从中学开始从我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了解社会,第三知耻就是知道什么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对自己有一个严格要求,“好学、力行、知耻”。

我们今天中国社会生活中有巨大的进步也有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也无须回避。大家都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数不清的假冒伪劣,层出不穷的花样翻新的坑蒙拐骗,这些东西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道德问题、文化问题,说到底是一种羞耻感的缺失,就是没有这个“耻”没有这个“底线”了,我们叫做“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因为没有这个底线,只要赚钱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无所谓,于是就有了地沟油、瘦肉精、问题奶粉,包括前一段时间的假羊肉等等,因为它没有了这个底线,所以礼义廉耻的“耻”是个做人的底线。这样来讲“仁”是上线,“耻”是底线对我们有个规范。

刚才我讲到我是学哲学的,我学哲学老考虑这个问题“仁者爱人”这个四个字大家看,西方是讲这个“人”讲的特别多,我前面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西方讲人性、人权、人的自由、人的价值、人道主义、人的发展,西方是讲这个“人”讲的特别多。而我们中国讲这个“仁”讲的特别多,“仁”,仁爱、仁智勇,仁义道德、仁义礼智性,这一点特别有意思,大家可以考虑为什么西方讲这个“人”讲的特别多,中国讲这个“仁”讲的特别多,但是我们又落脚到仁者爱人,里面有什么区别、差别和联系?它反映中西两种文化哲学思维方式的差异,但是它又有联系,这个问题我们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再关注一下。

现在我们讲西方的核心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现在问题来了,我们怎么概括中华民族的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刚才我们讲的是西方的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现在的关键是怎么概括当代中国,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社会主义这样一种核心价值观?这个难度就比较大,为什么?大家都知道一般来说就是四个词八个字的含量比如说北京精神,北京精神就是“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刚才讲北大,北大也是“爱国、进步、民族、科学”,一般都是四个词八个字。但是大家想想,四个词八个字,里面既要有传统的又要有现代的,既要有中国的又要西方的,还要有马克思主义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像就不太好概括。我们在座好多领导都是负责组织这个事,中宣部也有好多课题,开了好多讨论会、研讨会就是怎么来概括理念,他提出八个字他不认同,你又提出八个字他又觉得不满意,所以老是概括不出来,大家一看就是它广泛共识、广泛认可的这样一个核心价值观,但是这个事情又特别重要,又不能不做,十八大怎么办呢?

十八大在讲本来应该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要讲这个核心价值观的,但因为没有形成共识到了十八大我们采取了一个比较弹性的、比较开放的、留用空间的一个表述方式,十八大讲文化第一个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后几句话提出了三个倡导,我们的表述不是用下定义的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什么,也不是说什么是核心价值观,他说倡导、倡导、倡导,然后来讲培育和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他是开放的、弹性的、留用空间和余地的。这个倡导是这样表述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按照现在的解读这是指国家层面我们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然后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指社会层面。第三个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指公民层面,每一个公民、老百姓应该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讲完三个倡导之后紧接的一句话就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用这个来凝聚社会共识,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三个倡导,24个字。现在学界的反映大概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认为24个字三个倡导非常重要,是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思路和成果,但是还有一种意见也是比较普遍的,就是认为这24个字多了一点,不太好记住,我们叫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24个字好像还多了一点,大家希望在这个基础上能够进一步的概括、凝练。这是提供了一个空间,这个事情我们还再继续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这个事情特别重要,就是核心价值。这是一个问题核心价值是主导。

责任编辑:平晶晶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