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化的演变
但是,仅仅讲这三段话还不足以完全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为了能够更进一步说的再深入一些,我稍微结合一点历史再稍微展开说几句。现在PPT上出现了第一期变器物,第二期变制度,第三期变文化,这三期指的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我结合一点中国的现代史说这个问题,这是指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这大概是80年左右的时间。这8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的社会变迁,梁启超先生把这80年中国的社会变迁概括为三期:第一期为变器物、第二期变制度、第三期变文化,具体的内容我稍候再说,我们这个起点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
1.第一期:变器物
大家都知道,1840年的鸦片战争对中国是个灾难,就是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烘开我们的大门,但是就现代化的意义而言它也是中国的一个机缘,就是说在这之前我们基本上闭关锁国,在这之后龚自珍、魏源我们睁眼看世界了。所以我觉得鸦片战争对中国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意义就是它在时间上是中国进入了近代史,在这之前是古代史,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在时间上是中国进入了近代史。但是我还有第二句话,就是鸦片战争在空间上是中国进入了世界史,在这之前中国基本上不和外界发生太多的联系,闭关锁国,比如说当时英国派了一个代表团,有点像现在的商务部长那点意思,来和我们区政府谈要和我们中国通商,当时我们政府是拒绝了。为什么拒绝了?当时的理由很简单,说我们吃有最好的大米白面,穿有最好的丝绸,喝有最好的茶叶,我们什么也不缺,所以我们拒绝了和英国的通商,那个时候心态基本上是马克思的话讲,天朝王国尽善尽美,就是说我们闭关锁国,以不变应万变,祖宗之法不可变化。
但是鸦片战争之后情况变了,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烘开了中国的大门,我们睁眼看世界,一看世界世界发生了太大的变化,就是有一个与中国文化不同的西方文化,我们叫西学东渐、欧风美雨,中国一看好像西方文化很强势,它已经是工业文明、工业社会、工业文化了,而我们还是农业社会、农业文化、农业文明,那么近代西方自几百年的变化主要有哪几条呢?大概有这么几条,我简单的说。
第一条是政治上建立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主要有两个:一个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还有一个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这样就推翻了封建制度建设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五四运动讲的德先生—民主。
第二条就是它十七世纪前后的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具体的表现方式是用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小生产,就是马克思讲用蒸汽机代替了手推磨,这样促进了生产力极大的发展。
第三条是思想文化,思想文化就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是欧洲从漫长的中世纪走了出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高扬的是人道主义的旗帜,就是强调尊重人,维护人的自由价值,实现人的发展。
第四条就是科技,就是近代英国实验主义培根讲知识就是力量,以后它出现了科学的大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科学巨匠,比如说牛顿、达尔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等,这一大批科学的巨匠这个时候产生了推动了科学的发展,这就是我们五四的时候我们讲的科学赛先生。
大概主要有这么几个点,第一是政治上的民主,第二个就是经济上的工业革命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个思想文化人道主义,第四个科学。这个时候西方的这一套思想观念体系或者说打引号的“普世价值”,已经基本形成了,在这个阶段,而这个时候我们睁眼一看,世界变化太大了。
西方已经工业文明、工业社会、工业文化,我们现在农业文化、农业社会、农业文明,这个时候怎么办?中国需要急起直追,就是我们讲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怎么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富强、民主、文明、科学、人民幸福?有一个“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重大任务摆在我们面前,于是中国人的选择、探索、奋斗、思考经过了这么三期,就现在讲梁启超概括了这个三期了。
第一期变器物,这个器物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物质文明,我们之所以在鸦片战争打不过西方列强,根本原因是什么?大家总结原来是西方船坚炮利,我们船不坚炮不利,打不过,所以我们要师之以长以制夷。怎么办?学西方。于是以湖南人为代表,大家都特别熟悉,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这波人搞洋务运动。我们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工业革命,但是我们有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主要是学西方的物质文明、工业文明包括西方的军事,江南制造总局、江南造船厂等等,重点是放在器物、包括军事包括军舰包括火药、枪炮这些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有了亚洲最大的一个海军,就是北洋水师。但是大家都知道,1894年甲午海战基本上是一个惨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就是这个《马关条约》中有一条决定把中国的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这个附属岛屿就包括了钓鱼岛割让给日本,那被这个1894年甲午海战的失败、惨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在一定意义上就宣告洋务运动不能从根本上救中国。
2.第二期:变制度
那么怎么办?大家认为还有一个东西比船坚炮利、比器物更重要,是什么?是制度。为什么?大家知道甲午海战,我们拍过很多电影和电视讲这个1894年甲午大海战,有电影也有电视,打到关键的时候我们有一些炮打不出去了,就是粗制滥造的,水兵们在锯炮弹往里面送,日本旗舰已经冒烟了,当时我们要有几发炮弹鱼雷打上去,它就有可能沉,如果它沉了甲午海战那个历史也可能会是另外一个,但是关键时候我们的炮打不出去了,干着急,结果它有好几艘军舰受到创伤甚至是重创,但是它一艘都没沉,而我们沉了若干艘。
那一年甲午海战的前一年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慈禧太后拨了好多的钱去修颐和园,其中颐和园有一个船是不能打仗不能下海的石舫,是供大家参观的,那是挪用的海军的军费。所以大家就痛定思痛反思,这个里面制度可能更重要,如果制度好,我们当时的北洋水师也和日本旗鼓相当,不会打成那样的结果,到最后我们的几艘军舰应该说很勇敢,是邓世昌他们等人开出的军舰要和他们同归于尽。大家不行啊,最后的时候人家有炮弹,人家一打过来把我们打沉了,所以非常可歌可泣。所以大家就痛定思痛,这个制度可能比那个船坚炮利更重要,于是到了第二期,刚才已经讲到1895了,怎么变制度?当时中国人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是英国的君主立宪。英国有女皇,具体的行政负责人是叫首相,学英国的君主立宪。那么到了1898我们有一个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这就是学英国的君主立宪,试图搞这个维新运动,这个时候的主要人物是谁呢?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这个东西只搞了103天,但是提出了很多我觉得对中国现代化有重大影响的举措,比如说第一条修铁路,大家知道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围绕着要不要修铁路、怎么修铁路、保路运动、护路运动,它是一个革新派派与保守争论的重大的话题之一。第二条,派留学生,中国最早的留学生这时候派出去了,到海外去求学。第三条,办报纸,现代意义的报纸。第四条,办翻译局,翻译西方的学术、名著,包括大卫·李嘉图的、亚当·斯密的一些书,这个时候开始翻译进来了。最后一条办现代意义的大学,这就是1898年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
大家看这几条,修铁路、派留学生、办报纸、办翻译局、办现代意义的大学,这几条对我们2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应该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它只搞了103天。由于顽固势力的反对,这时候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到日本去躲避,谭嗣同可以逃,但是谭嗣同不逃,谭嗣同坐在家里、客厅等着官兵来抓,他说维新变法需要有人流血牺牲,那就从我开始吧,等了几个小时,等着官兵来抓抓走了,结果谭嗣同等六君子被处死在北京菜市口,原来的崇文区,现在的东城区。这样百日维新103天之后就夭折了,但是中国人的探索奋斗、思考没有停止,还再继续。
接下来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出场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就是孙中山、黄兴、周勇、秋瑾、陈天华这波人出场了,新中会、同盟会、国民党,他们学的是美国和法国的民主共和,刚才讲的是学英国的君主立宪,现在是学美国和法国的民主共和。这些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起义,有时候看来好像是有一种飞蛾扑火的感觉,这个力量的悬殊是非常大的。但是他们十天半个月一个小起义,两个月三个月一个比较大的起义,就是要造出一点动静,哪怕是飞蛾扑火,包括我们知道广州黄花岗72烈士,也是非常感人的,非常震撼的。
那么,经过不断地奋斗失败再奋斗,最后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是推翻中国几千年的帝制,结束了皇帝,我们有了一个总统,原来是孙中山临时大总统,然后是袁世凯,建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所以辛亥革命的意义是要充分肯定的,非常重要的。但是,辛亥革命从内容上讲它也只是推翻了一个皇帝,在共和的民意下人民还备受专制之苦。中国的科学、民族、富强、现代化、人民幸福仍然没有实现,那么这时候已经到了1911年了,变制度学英国的君主立宪,康有为、梁启超逃亡,谭嗣同出事,学美国、法国的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成功了,但接下来军阀混战,那个局势好像更乱,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积贫积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