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赢了

中国赢了"制造" 却失去了"研发"(2)

全球化。前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仅局限于发达经济体,而此次新工业革命的最大亮点是其影响将均匀地遍及全球。2010年,全球制造业中非传统意义上的富裕国家的比重达到41%,而2000年仅为27%。新兴国家在全球制造业之外游离150年之后开始追赶。其中,中国增速最快,在2010年成为世界头号制造业大国,打破了美国在此位置上100多年的盘踞。印度、巴西、韩国、俄罗斯等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对世界几乎没有影响的国家也开始了快速发展。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产品制造地更加分散,反映在工业生产上就是,越来越多的制造商会将其制造业链条混合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一新时代将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民主化时代”。

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与挑战

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成为制造业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1990—2010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份额增长了5倍多,从3%上升到至19.4%,排名从第七位上升到第一位。

中国制造业主要有以下几大优势:第一,人口多,中国拥有世界1/5的人口,2010年中国大约有1.3亿人从事制造业,约占全球3.28亿制造业工人的40%。第二,成本低,中国材料、能源和厂房成本低,使很多公司把其全球大部分的制造环节放在中国。第三,政府对国有企业和本土制造商支持力度大,这体现在许多方面,从低利率贷款到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第四,中国对有影响力的外国公司开放了市场,并为公路、港口和其他基础设施投入了巨资。

中国赢得了制造,却失去了研发。因为很多情况下,组件的最大价值部分不是来自于制造,而是来自于该组件的研发活动。中国出口的许多商品是组装产品,其核心价值在国外,生产活动的增加值仅占产品总成交价很小的一部分。例如,一部价值500美元的iPhone手机,中国从中获得的组装费用仅为6.5美元。

中国未来仍将继续保持其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在发达国家中,美国将不会落后中国太远,继续保持其在世界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但是,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不太可能重新夺回其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头衔。尽管中国仍可能长时间位居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之位,但已有迹象表明,在工资和能源成本高涨、环境挑战日益严峻的压力下,中国工业产量的增速将会减缓,在中国生产后再出口(尤其是出口到欧美)的优势不会再那么明显。

制造业未来的格局与重心新工业革命将催生众多新兴产业,以满足人类的四大需求,即舒适、能源、安全和信息。这些新兴产业将涉及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能源和医疗等众多领域,它们将会提供宽广的财富创造平台,而且机遇并不局限于几个国家,而是面向全世界。鉴于2008-2009年金融危机和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带来的创伤,许多国家政府努力使制造业在未来发展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未来制造业仍将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制造业将推动新技术的使用。工业新产品将提高其他部门的生产力,从而实现经济的整体增长。未来几十年,制造业将进一步发展壮大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拥有强大的、资源丰富的制造业部门将成为21世纪强国的重要标志。

未来全球制造业格局将会继续调整。当前,制造业活动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生产率已经开始逐步接近。然而,先进国家拥有很多技术、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优势,它们有能力同其他国家一起参与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制造业务。随着生产率持续均衡增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工资标准和生活水平将会逐渐提高,未来老牌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将不会继续下滑。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