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零择校”为实现教育公平迈开第一步

【案例】“零择校”为实现教育公平迈开第一步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浙江近九成义务教育公办实现“零择校”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在该省90个县(市、区)中,已有79个县(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实现“零择校”,占比约为88%。其余11个县(市、区)择校生比例也已降到5%以下,其中杭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衢州6个设区市所辖县(市、区)全部实现“零择校”。

据了解,早在2011年底,浙江省多部门就共同出台规定,加强招生信息公开,建立义务教育择校乱收费举报联动查处机制。今年以来,浙江省教育厅继续把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作为教育系统纠风治乱的重点工作来抓,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今年初明确提出全省所有县(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招收择校生的比例都必须控制在5%以内的目标。各地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推进治理工作,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择校问题进一步得到有效解决。

中青报:浙江零择校调查 择校条子多来自市领导

“各地均衡配置生源,按学生居住地就近入学,大部分县基本实现了‘零择校’。”7月30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浙江省35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的反馈意见,并将提请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最后认定公布。

督导检查组是在科学扎实调查基础上得出上述结论的。据透露,检查组分11个小组,随机抽查学校216所,其中小学107所、初中7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4所;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座谈会143场;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17327份,回收有效问卷17306份。

择校问题一直是教育界的“顽疾”。浙江省是如何做到“零择校”的?治理这一教育顽疾的难点与挑战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中国青年报记者深入到浙江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等地进行了调查采访。

择校“条子”多来自上级部门以及市委市政府

谈及以往的“风光”生活,金孜红说:“真的比教育局长还要牛,市委书记、市长经常找,市政府职能部门一把手更不在话下。亲戚多,朋友多,电话多,饭局多,诱惑多,甚至有人把一大摞钱放在办公室里。”

大家之所以对金孜红格外关照,都是冲着他的身份——义乌市中心城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校长,这所学校一年级开设4个班,最多160个学位,可每年报名的适龄孩子有1000多人。

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给校长们带来的苦恼远远多于“风光”。金校长说:“收到的‘条子’上到全国人大、国务院以及教育部,下至义乌市委、市政府以及教育局。各级各类的关系与‘条子’让自己应接不暇,有电话不敢接,有饭不敢吃,有家不敢回。”

民间关于择校乱象的种种说法也得到了教育部门的官方印证。浙江省教育厅有官员告诉记者,在瑞安、乐清、义乌等择校乱收费“重灾区”,个别名校不划学区,学生全都是择校生,甚至有的学校把桌子与验钞机放在校门口直接收钱。

“全市一年的‘借读费’就是上亿元。”义乌市教育局副局长葛晓明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禁止择校制度建立之前,名校紧缺教育资源的分配往往是看门路与背景。”

“实施‘零择校’前,温州11个县市区与义务教育入学挂钩的收费约在每年10亿元。”温州市教育局局长谢树华说,他两次因温州择校乱收费现象被国务院纠风办叫到省里做检讨。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