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零择校”为实现教育公平迈开第一步(3)

【案例】“零择校”为实现教育公平迈开第一步(3)

教育摆脱“世俗化”面临不小风险

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表示,浙江“零择校”制度在摆脱世俗化,向教育的原点回归,但是,这个过程有风险。

温州蒲鞋市小学校长卓东健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一年给财政贡献上千万元的择校费时,走到哪里办事都很牛气。现在不择校、不收费,教育的事难办了。”

在浙江省教育厅青年干部座谈会上,大家不约而同地向厅领导提出,能不能照顾子女的读书问题。厅主要领导说,“教育厅干部没有特权,一是向社会的承诺自己首先做到,二是有责任把每所学校办好。”

同时,实施“零择校”后,一些地方与干部也有意见。原来与兄弟部门沟通、争取支持时,可以帮助安排个把学生进入名校。现在没有啥资源可以交换,心里难免有些失落感。据说,一位教育部门领导的家属问他:“你是不是在工作中得罪人了,现在家里电话好长时间都没响了。”

“过去教育行政部门对此不愿意主动改革,主要是教育系统资源相对贫乏,为了争取资源与部门利益不惜牺牲老百姓的利益,破坏教育的公正公平。”刘希平说,“‘零择校’对于保障群众利益与教育公平来说是一项‘加分’制度,但对于个别领导干部来说肯定是一个‘丢选票’的改革举措。不过,在各级领导尤其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下,浙江教育的砝码倾斜到了老百姓这边。”

浙江杜绝权利"条子"实现"零择校"教育公平迈大步

浙江实现“零择校”,虽然前面有个“基本”,但还是振奋人心,甚至有些让人不敢相信。把浙江经验全面推开,让“零择校”普遍开花,是人们的普遍希望。浙江的经验,主要是通过下发红头文件“不准择校”。可下发红头文件的地方并不少,为什么浙江能够取得成功?关键是浙江抓到了重点。

择校有两种,一种是权力择校,常常通过“递条子”形式出现;另一种是金钱择校,直接拿钱交择校费。其中,权力择校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义乌一所名校的校长称,过去“收到的‘条子’上到国家部委,下至义乌市委、市政府以及教育局”。“条子”泛滥可见一斑。官员的孩子都上好学校,又有多大的精力和动力,去关注普通人家的孩子?解决了权力“递条子”,不一定完全解决择校问题;但不解决权力“递条子”,肯定解决不好择校问题。可喜的是,在浙江,现在不仅书记、市长带头不“递条子”,而且局长、校长也主动抵制“条子”。

这种对原则的坚持,体现了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的精神,值得所有地方学习。但也正是这一点让人担心:在当前权力无处不在的背景下,书记、市长们有没有这个觉悟,局长、校长们能不能挺住?或许书记、市长好办,他们一般不在本地为官,那些身在当地、手有实权的官员,会心甘情愿地让孩子上一般的学校吗?而且择校对有些局长、校长来说,也是换取资源的一个硬件,他们愿意放弃蛋糕吗?

事实上浙江的“零择校”,此时也受到了不少怀疑。现实中,很少见到官员的孩子上一般学校。有网友直言,请官员们出来走几步,特别是那些手握实权的官员,不妨公布一下,自家孩子在什么学校上学。只宣布“零择校”,不公布官员孩子上啥校,想要人不议论很难。

让孩子有一个好学校上,是所有人的期望。官员希望孩子能上好学校,人之常情,其心可解,只是“递条子”实不足取。倘若现实中,学校没有好坏之分,那么官员又何必“递条子”,又怎么可能产生择校问题?实现公平教育,打破教育资源不公平,这才是关键。真的做到了这一点,也就没有人千方百计择校了。

学校之间的差别,说到底就是教育资源,尤其是师资的差距。此前有报道称,上海让师资比较强的学校的老师,到比较弱的学校执教,以此改善教育水平偏差的问题。还有一些地方,在师资和教育资金的分配上,刻意向乡镇小学倾斜。这些做法假如能够坚持、推广下来,当有一天,家长们发现,身边的学校一点也不差,又怎么可能去想择校呢?

“不准择校”不如“不想择校”,没有名校也就不会择校。关键还在于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甚至向弱势学校倾斜。所有学校都很好,那有权的也就不必“递条子”,有钱的也就不想“买位子”了。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