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想一想中国传统社会是这样的社会吗?当然不是。历史学界曾争论中国到底有没有资本主义,最后绝大多数历史学者得出结论,我们有资本主义萌芽,但没有资本主义制度。
现在的教课书上都说传统中国是封建主义,那我们看看封建主义是什么。“封建”一词在汉语中自古有之,唐代著名学者柳宗元著有《封建论》,他所说的“封建”特指春秋以前各国“封国土,建诸侯”的分封制度,秦朝以后这种封建就没了,中国长期的历史显然不是柳宗元所说的“封建”。
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封建主义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封地采邑制度,封建制度的实质,是以领主或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简单说,就是由地主阶级控制土地,然后在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相应的政治制度。回看一下历史就会发现,中国传统社会并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马克思所说的封建社会。
近年来学术界对“封建主义”这一主流分析框架的质疑之声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历史学认为原来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理解不对。质疑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马克思的“五种社会阶段”论并非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从未提出过“五种社会形态”。另外还有一种反对意见,比如何怀宏教授说中国传统是“选举社会”,他所指的选举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选任,而是中国传统的察举,也有人说中国传统社会是“皇权社会”等。所有这些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很确切,我认为比较确切能够反映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形态的概念是官本主义,还没有找到比这个概念更能够更入反映中国传统社会本质的其他概念。
还要解释一下,中国传统社会复杂多变,近代以前变化太大,但实质没变,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性支配关系都是建立在权力占有基础上的。社会多变,每个朝代都不一样,但权力本位从来没有改变。就传统中国社会的整体而言,统治者不是因为占有土地才享有社会的统治地位,相反,是因为占有政治权力才占有土地,并进而享有社会的统治地位。
官本主义实质:只要拥有权力就意味着拥有社会资源
首先给官本主义做个界定。这一概念学术界、媒体界都在提,一般说是将其作为一种现象的描述,但是我把它学术化,作为一种分析范畴。作为分析范畴,官本主义就是指以权力为本位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政治形态,在这种政治文化和社会政治形态中,权力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官本主义严格来讲是一种权力本位主义。
在官本主义体制下,权力是衡量人的社会价值的基本标准,也是影响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属性的决定性因素。权力支配着包括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在内的所有社会资源的配制,只要拥有权力,就意味着拥有社会资源。在官本主义条件下,拥有金钱和财产,可能但不一定拥有权力;反之,拥有政治权力,则必定会拥有经济特权,只要掌握权力的官员愿意,这种经济特权可以直接变换成其个人的金钱和财产。
你会发现非常有趣的现象,中国历史上最富有的人不是商人,而是官员。1999年《亚洲华尔街日报》评选过去1000年中全世界最富有的50人,其中上榜的中国产“超级世界富翁”有6人,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和坤、刘瑾、伍秉鉴和宋子文。有意思的是,这50位世界超级富豪中,除了国王和统治者外,其他国家的富豪几乎都是银行家和商人,而我国的6位超级世界富豪除了伍秉鉴是商人外,其余5人中2人为帝王,3人是高官。
因此,整个官僚阶层占有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历史学家通常对皇帝和官僚进行区分,认为他们不一样。我则把皇帝当成整个官僚系统的“头”,他们是一个体系。皇帝加上整个中国传统官僚阶层,作为一个整体远远比工商阶层更加富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