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本主义表现一:社会等级体系建立在权力本位之上
除了上述这一实质性特征外,官本主义还具有不少其他的显著特征,下面我们来做具体论证。
首先,中国传统是官本位的等级社会体系。
社会都要有等级,没有等级会乱套,现代政治的理性就是科层化。但中国传统社会不是韦伯所说的科层化,而是整个社会都纳入到官本位等级体系,整个社会的等级体系都建立在权力本位之上。进入官方体制之内的任何人都被分成三六九等,所有这些等级最终都可以用官秩等级来折算。除非你到“江湖”,只要不在“江湖”,你就要到体制中来,总有一套体系等着你,这就是官本位等级体系,体系内的任何人都可以用官秩来衡量你的社会地位。
这套体系从西周春秋就开始形成,一直到清代。清朝将所有官员分为九品十八级,如果只是把官员进行如此划分也就不稀奇,关键是也用此划定社会各个阶层人员的等级地位。比如商人,单有钱你的社会地位是不够的,而且是不高的,所以有了“红顶商人”。商人一旦进入正式的社会等级体系,其社会地位不再以其富裕程度来计算,而是按照其官方给予的官僚等级来认定。
讲到“红顶商人”,我们马上会想到胡雪岩,胡雪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红顶商人,但他的官爵不是最高的,胡雪岩是二品。中国历史上还有唯一一个一品“红顶商人”,是清末的滇商王炽,当时他被封一品。刚才提到的伍秉鉴,拥有那么多财富,但如果没有官员的等级,他在社会上的很多荣誉、地位都享受不到,他被封三品。
传统社会中妇女被边缘化,地位是非常低的,如果要想有高的地位,需要靠丈夫和儿子。“母以子贵”,儿子做大官,母亲就可以有社会的等级。古代有“诰命夫人”,是皇帝对官员的夫人、母亲或祖母等女子诰封的品级,什么样妇女才有这个地位?儿子或丈夫的官必须做到五品以上,妇女才能够享受“诰命夫人”的待遇,可以立牌坊,可以有特殊的礼仪等等。
在传统中国你只要进入体制内部,想光宗耀祖,想活得人模人样,单有钱是不行的,单有脸蛋也不行,必须得有官爵。这就是官本位的等级体系。
官本主义表现二:官越大社会荣誉越高
第二,社会的荣誉体系也建立在官本位之上,官越大,荣誉越高。
中国人与西方人不一样,不单注重生前的名誉,还看重死后的评价,生前荣誉和死后一些荣誉,全部与官爵有关。中国人讲名分,官爵就是最重要的社会名分,有官位就意味着有荣誉。在传统社会,一个人生前最重要的荣誉就是被朝廷封爵。
在传统社会,官和爵基本上是连在一起的,虽然官职并不直接与其爵号等同,但通常只有拥有一定官职的人才能封爵,官是爵的本质,有什么官就有什么权力。历朝历代的达官贵人除了本职外,通常还有形形色色的爵位、散阶、官号、名位、加衔等,后者实际上就是官方授予的荣誉。
按照传统中国的习惯,不单生前,死后的荣誉甚至更重要。每一个朝代都有一套这样的制度,官做到什么级别,官员品行如何,死了以后也有“谥号”,实际就是死后的一种荣誉。对达官贵人死后的名号,有一整套十分完备的制度,即“谥法”。“生无爵,死无谥”,几乎是整个传统中国的定例。
只有位高权重的少数官员才能受谥,普通人即使再富有、再有学识,通常也没有资格受谥。唐、宋、元三朝,只有正三品以上官员方有谥号,明代要二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获得谥号,清代则更加严格,通常只有一品以上大员才有资格受谥。
帝王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死后与生前一样,最高荣誉都是给他的。比如清朝康熙皇帝的谥号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他的荣誉已经无可复加,人间所有赞美都给了他,因为他权最大。当然不见得他真的品行最好,学问最高。这就是官本位的荣誉体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