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如何“烤”出更好的公共服务

上海:如何“烤”出更好的公共服务

访谈嘉宾:敬嘉(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副院长)

服务意愿不能只是一时冲动下的“大发善心”,必须依靠可持续的动力机制,才能使公众更持久地从中受益

解放评论:持续多日的高温,是对公共服务一次检验。在您看来,现在这份答卷完成得如何?有哪些地方尚待改进?

敬 嘉:政府各部门通常都有应对高温天气的常规性举措,覆盖到气象服务、劳动保护、职工权益保障、困难群体、消防、食品安全、医疗保障等多个领域,基本上可以保障整个城市公共生活的安全运行。

这些常规性的安排,有利于充分实现对高温下不同问题的专业应对,让公共资源的使用更公平有序。但是在极端高温条件下,光有这些措施显然是不够的。某种程度上,前所未有的极端天气也属于“突发事件”。特殊情况,就需要一些特殊的应对了。

解放评论:需要哪些特殊应对呢?

敬 嘉:即便是在特殊状态下,我们依然需要思考:政府可以做什么?普通社会成员可以做什么?这两个方面都要有所作为,不可偏废。

更多时候,最快速有效的应对,还是社会成员在第一时间所采取的自我保全措施。比如,市民主动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了解防暑降温的知识,根据自己的工作、生活和身体条件采取更多的防暑措施。

政府的能力和责任毕竟是有限的。在极端高温情况下,首先是一般性措施、常规性措施必须做到位,尤其要给予边缘人群、困难人群、老年人群更多关注和照顾。但是常规性措施往往不能应付突发紧急情况,因此政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严重程度,根据自身所能提供服务的可能性,来决定除了常规之外,还可以做什么。在这方面,光有资金投入和服务意识是不够的,相应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必须跟上。

最近,人们之所以关注眼下这场高温能否“烤”出更好的公共服务,缘于公众对当前公共服务水平及能力,有更高期待。但如果没有与问题意识、服务意识匹配的行政管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好心未必能办成好事。应对不当,不仅可能损耗有限的公共资源,还可能造成新的矛盾和问题。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解放评论:1995年7月,热浪灼烧美国芝加哥城,造成700多人死亡。灾后,芝加哥构建起一整套救灾管理体系,至今为其他美国城市所效仿。这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吗?

敬 嘉:灾难通常都是一场大考。在灾难大考面前,很难不考出些问题来。因此,与能不能交出一份好答卷同样有意义的,是事后的总结。芝加哥一例对于我们最大的启示恐怕正在于此。

芝加哥是一个温度偏低的城市。在如今的芝加哥,只要温度攀到32.2摄氏度以上,义工群体将不时造访老人与体弱多病者。如果温度达到40.6摄氏度以上,全市将启动紧急方案,所有市政建筑都进入24小时制冷状态,免费开放供市民纳凉。

这给我们至少两点启示。第一,灾难发生后,政府要快速反应,要及时判断,最需要获得紧急救助的是哪些人,哪些是政府可以紧急利用的公共资源,例如社区公共设施、中小学校舍、图书馆、体育场等;第二,在此基础上,政府有责任考虑,能不能据此优化已有的常规化高温应对体系,建立起极端高温的应急方案。

也就是说,在应对之后,要有进一步的总结和优化,形成稳定的制度。对每一项应对举措,制定必要的启动条件。正如芝加哥一例中,各种举措的启动,是有其必要条件的。必须符合条件了,才能启动。

解放评论:您特别强调,在事后,要将种种应对举措进行制度化的总结。是生活中的什么观察触动到您吗?

敬 嘉:近来各地应对高温天气的举措,总体上的印象是比较零散。改进的关键是要制度化,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精细化”的问题。

高温出现后,有些地方开放防空洞给市民纳凉。这个想法很好,成本也较低。但是,真要做好这件事,有一系列问题必须考虑周到。比如,纳凉设施在什么情况下开放,哪些时点,谁可以进入,如何甄别其身份是否符合条件;如何设定最大容量,出现拥挤后如何调节,是否可以转移到其他纳凉设施;纳凉信息如何公布,纳凉场地的安全如何保障,是否需要购买保险,等等。一旦成为政府行为,这些考虑就不能没有。很多时候,公众能否满意,关键就在细节。

精细化管理的实现,有赖于管理者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服务意愿不能只是一时冲动下的“大发善心”。之所以要制度化,也是因为,各种服务意愿必须依靠可以持续的动力机制,才能使公众更持久地从中受益。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