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络诚信意识:社会网络诚信的防火墙

青年网络诚信意识:社会网络诚信的防火墙

(原题:青年网络诚信行为分析与诚信机制构建)

W020091202593333128933_副本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10岁至19岁网民占比24%,20岁至29岁网民占比30.4%,远远高于其他群体。青年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表现欲强、联系面广”,极易成为网络欺诈的对象、不良信息传递的“帮凶”。全面掌握当代青年网络诚信意识的实际情况,不仅有助于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高网络的防范能力,同时也将为社会构筑起一道网络诚信的防火墙。

青年的网络诚信特征

对网络诚信的态度矛盾。网络诚信是指网民在上网过程中恪守网络规范、传递真实信息、信守交往承诺。调查中发现,广大青年一方面赞同网络诚信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则认为如果网络诚信无法确保自我利益,就没有必要坚持网络诚信。他们的网络诚信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即以自我保护为前提、以关系亲疏为准绳、以现实利益为边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认为填写虚假个人信息、制造虚假简历、通过网络复制完成课程作业等行为会影响到自己的网络诚信问题。

不愿劝阻他人的网络失信行为。网络失信行为包括“网络欺诈”“散布谣言”“传播非法信息”“窃取他人隐私”“发送垃圾软件”“恶意传播病毒”等行为。他们中多数人能够认识到这些行为的危害性,但部分人对这些行为充满好奇,极少人甚至羡慕这些行为中的高超技术。他们将网络行为完全等同于个人隐私,没有发现个人行为一旦对他人产生了影响,就已经成为公共行为。对身边发生的网络失信行为的熟视无睹,无疑会助长网络上的歪风邪气。

青年的网络诚信分析

当代青年对待网络诚信的态度与现实社会的诚信状况有关。网络是现实社会的延续和折射。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道德体系还未真正确立,公民的诚信意识淡漠、守诺理念薄弱、规则观念有待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交往等领域都存在大量缺乏诚信的现象。广大青年将现实中的交往原则和诚信意识带进了网络。他们的诚信程度与现实生活中的熟悉程度呈正相关,现实生活中交往较多的亲戚朋友,网络交往中传递的信息也相对真实可靠;反之,现实生活中难以接触的陌生人,即便网络交往很频繁,相互之间的信任度也很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离不开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也离不开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与理性和谐的网络环境。而网络诚信是构建理性和谐的网络环境的必要条件。作为网络生力军和主力军的当代青年,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网络诚信问题。网络诚信是价值理性而非工具理性,如果在网络上只服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那么当网络失信行为的利益远远超出恪守网络诚信的利益时,就难以确保他们能够随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积极构建网络诚信机制

加强网络诚信教育。网络诚信意识薄弱与网络诚信教育的缺失有密切联系。目前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较多渲染网络的虚幻性,提醒人们在网络交往中“不可轻信于人”“谨防上当”,而较少教育人们既然网络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那就应该从我做起,净化网络空间。加强网络诚信教育,就是帮助他们了解网络虚拟性与影响现实性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对网络诚信重要性的认识、提升他们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增强他们传递社会正能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