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没有经济危机?(4)

中国为什么没有经济危机?(4)

“地权垄断”当然也扮演了重要的作用。2003年至2012年,房地产平均售价涨幅为143%,而土地价格竟然上涨了492%,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和“土地信贷”可谓“名利双收”。地方“土地财政”和“土地信贷”的背后,当然是国家“金融垄断”和“地权垄断”的持续保证、地方的“政绩冲动”以及1994年税制改革导致的“中央财权集中”。2012年,房地产业缴税1.1万亿元,政府土地收入28517亿元,银行获8400亿元利息,政府与银行从房地产获利47917亿元,占6.4万亿元全年房地产销售额的75%。如此的“钢性成本”,可见涨出来的房价都到哪去了,更可见房价为什么跌不下来。这个趋势当然还在继续,据“伟业我爱我家市场研究院”的估计,2013年1-6月份,全国306个城市共交易土地15493宗,土地出让金达1130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上涨60%;其中一线城市上半年土地交易地块514宗,土地出让金高达1829亿元,比去年同期疯涨315%;万科、保利、龙湖、恒大等全国标杆企业共计获取108宗,土地出让金74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35%。

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调控力度加大的情况下,房地产投资仍占总投资的20%左右,占银行信贷的30%左右,房地产业占GDP比重接近10%(美国的占10%以上)。按国家统计局的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中国每100亿元的房地产投资,可以带动上下游30多个关联产业的产出286亿元,其中房地产业自身10.98亿元。所以,中国的房地产业既是超发货币的“吸纳点”,又是中国经济的“增长点”。从目前的“住房成套率”和“住房存量值”看,在最好的情况下,房价控制只能实现房价的“高位震荡”而不是“持续上涨”,这种情况可能持续到住房的“刚性需求”在未来10年后的逐渐消失。简单地说,中国的“房市危机”不是跌价而是涨价的危机,地方财政的结构失衡、中国人的家庭观、城市观以及农村人口的结构转移,共同导致了房市的“涨价危机”。

按照现行的外汇管制政策,企业可以将经常项目下的贸易所得外汇卖给银行,也可以开立外汇账户,个人用汇方面的限制也基本放开,但是,资本和金融40个项目中只有5个项目完全可兑换。由于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限制,中国政府为了兑换贸易顺差得来的外币,就要投入大量人民币,形成了所谓的“外汇占款”。从2002年末到2013年,“外汇占款”由2.2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增长了13倍,由此也推动了广义货币量的增长。2002年以来,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直接投资”不断扩大,“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及“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的实施(“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将试点),也为国内外“证券资本”的进出建立了渠道。但是,投资规模的限制和管理,为国内外的金融市场筑起了一道“防火墙”,成为外资无法在中国的金融市场兴风作浪、或者把国际金融风险传递到中国的主要原因。

当然,“金融垄断”最重要的还是“金融实体、存贷款及其利率的控制”。中国金融机构的主要特点是国有机构的超大规模,以及非国有机构的政府背景和严格监管。结果,80%左右的银行贷款都流向了国有或国有控股的企业,占GDP60%以上的非国有经济只获得的银行贷款的20%左右。人口众多的中国人力对资本本来就已经有劣势,金融垄断进一步强化了资本的优势。贷款流向、存贷款及其利率的控制,结果就等于“用存款人的钱来补贴银行和国内外借款人”,这必然导致国内的“贷款拼抢”、“金融腐败”和“金融灰市场高风险创新” ,导致了“影子银行”和“地下钱庄”的兴起,也必然伴随着金融当局抽风式的数量紧缩监管。这些都是所谓的“利出一孔效应”,也是“高总量控制能力”和“结构危机常态化”的原因。

在发达国家,“影子银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主导、较少受监管的、高杠杆证券化的批发性融资活动。在中国,“影子银行”主要是商业银行主导、较少受监管的、低杠杆低证券化的零售性融资活动,如银行理财产品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类信贷产品(包括股票、期货、债券、同行拆借、贷款、租赁、抵押、典当、担保、承兑、保函、信用证等,期限转换或短债长贷是较普遍的做法),广义的“影子银行”也包括“地下钱庄”和民间借贷。近年来,“影子银行”的规模急速扩大,有估计认为,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在2013年已经接近或超过了GDP的50%。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