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农民工市民化应有统一标准

迟福林:农民工市民化应有统一标准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新型城镇化应在政府引导下注重市场的力量。

人物简介:迟福林,现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入选2009年“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他身在海南,放眼全国,多年来主持过多个改革热点课题研究。对于新型城镇化,迟福林一直给予热情关注,近年来也提出了多个受到社会关注的观点,包括要明确人口城镇化转型与改革的行动路线和时间表。

人口城镇化是发展转型的最大潜力

新京报:从去年以来,城镇化已经是社会各方关注的热门话题。说到城镇化,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迟福林:最主要还是如何实现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型。

新京报:为什么突出强调这个问题?

迟福林:主要基于两个担心:第一,在发展方式转变还不到位的背景下,新型城镇化搞不好就还是以工业发展为主,而人的城镇化严重滞后;第二点,人口城镇化是转型发展的最大潜力,但我也很担心,许多由于发展方式转变不到位形成的问题,归咎到人口城镇化上,比如城市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其实这些都是原有的规模城镇化带来的,恰恰需要通过人口城镇化,需要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来解决的。

城镇化可以有多种方式

新京报:现在有一种很受关注的声音是依托城市群推进城镇化。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迟福林: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讲三句话,一是推进城镇化应该是多种方式的,毕竟我国的区域差异很大,很难说全国采用一种模式;二是要大力发展中小城镇,三是适度发展大中城市。

依托城市群是推进城镇化的一种路径选择,但不能取代其他方式。城市群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不是原因。新型城镇化,包括城市群的发展,在政府引导下,应该注重市场的力量,不能简单依赖行政力量推动。

新京报:现在从社会各层面的观点来看,大家对城镇化的理解有没有区别?

迟福林:从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势看,都已经体现出城镇化是一个大战略,是未来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中央层面的指导思想很清楚,人的城镇化是核心。但有的地方政府会把城镇化简单理解为拉动投资的措施,把城镇化理解偏了。这种情况在地方政府层面还比较普遍。

农民工“市民化”应有统一标准

新京报:你曾表示,人的城镇化重在农民工市民化。在您看来,市民化的具体内涵应包括哪些?

迟福林:农民工市民化是人的城镇化主要标准之一。具体内涵要包括三点,首先要解决农民工户籍问题。农民工不能只是简单的城市劳动力,而是要成为市民。户籍制度改革后,身份要一样。其次,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在劳动力享受不到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农民工市民化后,住房、医疗、教育以及社会福利保障水平要与原有市民实现同一水平。第三,农民工要融入城市中去,享受市民权利,增强市民意识。农民工要尽可能去融入社区活动,创造一个文化认同的环境很重要。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