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增长也有潜力。根据“十二五”规划部署,公路、铁路、地铁、水利等基建投资明年仍有一定增长潜力。但地方负债率较高,税收增收困难而民生类支出压力较大,局部地区风险约束明显增加,基建投资扩张能力受到限制。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已经列入规划,包括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应急救援、防灾减灾、边海防基础设施及边疆建设等其他基础设施项目。
城市轨道投资将继续增长。2012年度,全国有35个城市在建设轨道交通线路,估算完成总投资约2600亿元。2013年,已批准的项目将进入规模建设阶段,城轨投资规模有望达到2800亿—2900亿元。城轨建设投资保持高位,对施工、车辆装备企业形成直接利好。根据预测,城轨地铁车辆内销额(不含出口)将从2011年的约109亿元/年,上升到2017年的近280亿元/年。
铁路投资保持增长。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共计安排铁路基建投资2.3万亿元,到201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左右,快速铁路网里程4万公里以上,西部地区铁路4.8万公里。2011年,全国铁路共完成投资4610亿元,2012年为5160亿元,也就是说,“十二五”时期后三年要完成建设投资约1.3万亿元,铁路投资规模将保持在每年近5000亿元。年初当时的铁道部公布,2013年铁路投资规模将在6500亿元,投产新线5200公里以上。
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激活内在经济活力的主要措施。国务院已部署2013年九项重点改革工作: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措施,削减专项转移支付,扩大营改增试点;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提出资本项目可对换方案,出台扩大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范围方案,规范发展债券、股权、信托等投融资方式;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支线、城际、资源开发性铁路所有权、经营权向社会资本开放,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既有干线铁路;居民生活水、电、气价格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健全保障房分配制度、食品药品监管制度、环保监管和生态补偿制度;研究新型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居住证管理办法,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领证制度,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国有林区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
在城镇化过程中,一方面既要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合理控制规模,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的功能。要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保持乡村风貌。推进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
2012年,中国经济在国家调控房地产情况下的潜在增长率为7.5%左右,但通过“稳增长”的刺激,实际增长率达到7.8%。2013年,国家调控房地产的政策不变,因此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也只有7%—7.5%左右,但货币信贷仍然比较宽松,因此,在保持实际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之间的协调上,中央政府仍然有不小的政策调控空间。预计2013年,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的下限是7.5%,底线为7%,政策调控将围绕7.5%左右实行预调和微调。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