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思维”预示中共施政方向

“底线思维”预示中共施政方向

核心提示:改革付出代价的「底线」是什么?一是不能引发社会动乱,二是不能威胁中共的执政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推进改革之前,想清楚了这三个问题,明白了「底线」在哪里,选择一条「低风险、广受益」的改革路径,在风险和受益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在发展和稳定之间寻求一条平衡路。

中共中央领导班子的每一次新老交替,都预示着重大的政策调整,而实质性动作并不是出现在新班子上台之初,而是一年后的三中全会上。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今年秋天召开。近来中共高层多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底线思维」理念,可以预见,这一理念将成为「习李新政」的一个鲜明特色。

“底线思维”里的辩证法

什么是「底线思维」?习近平说,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最近,中共高层都在热议「底线思维」。有的提出「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有的提出「底线思维要求我们把形势想得复杂一点,挑战看得严峻一些」;还有的提出「底线是正能量的动力源」,等等。

其实,「底线思维」这里面蕴含着辩证法的原理,就是要多角度看问题、系统地看问题,看到事物的本质。以人们期望值很高的政治体制改革为例,几乎每一个人、每个团体、每个社会阶层都呼吁改革,但是改什么、怎么改,认识却非常不一致。所以,就要深入调研,综合分析,平衡不同阶层在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关系。作为施政者,至少需要想清楚三个问题:第一,不改革会使社会矛盾越积越多,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最大风险; 第二,改革调整利益关系的变革,蕴藏着巨大风险,改革必须有成本意识,必须付出一定代价;第三,改革付出代价的「底线」是什么?一是不能引发社会动乱,二是不能威胁中共的执政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推进改革之前,想清楚了这三个问题,明白了「底线」在哪里,选择一条「低风险、广受益」的改革路径,在风险和受益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在发展和稳定之间寻求一条平衡路,才能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也能镇定自若,沉着应对,不慌不忙。这就是「底线思维」的处事方法。

“底线思维”凸显忧患意识

中共在改革开放35年的进程中,曾对各级干部提出过要求,这些要求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邓小平时代,特点是鼓励探索、鼓励创造。比如「摸着石头过河」,「胆子再大一些,步子再快一些」;第二个阶段是江泽民时代、胡锦涛时代,特点是强调协调发展。比如「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征途和发展,习近平提出的「底线思维」,则凸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显然,习、李领衔的执政团队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外部的复杂的政治环境、和平环境、经济环境、金融环境暂且不说,内部堆积如山的各种问题就足以让人感到头痛:

其一,随着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固化,公众普遍存在焦虑心态、浮躁心态,特别是社会底层的人们普遍存在「仇官」、「仇富」心态,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引发群体性事件,社会稳定的压力越来越大;

其二,既得利益集团成为改革的最大障碍,他们虽然嘴上支持改革,可改革一旦要「割」他们的「肉」,他们就会群起而攻之,甚至,有的人还想继续以改革的名义,挟持政府出台更有利于自己的政策,掠取更多的社会财富;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