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13中国宏观经济高层研讨会”与会专家建言———调整财政结构盘活经济存量
8月18日,厦门大学和经济参考报联合在京举行“财政结构调整与改善发展效率——— 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高层研讨会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 Q M M )秋季预测发布会”,参会的专家、学者对中国2013年至2014年的宏观经济发表了看法,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了评价和展望,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要以公共风险管理眼光看财政改革
财政结构调整有一种“三角困境”:第一种观点要求大规模减税,认为宏观税负太重,妨碍经济的增长;第二种观点认为公共服务不够,要保障民生,强调大规模增加民生支出;第三种观点是对地方性债务的关注,要求控制赤字。
“三角困境”,其实就是风险的权衡和比较的问题。财政作为一个政策工具,不能仅仅从自身的角度来考虑,应该从公共风险的角度来考虑。目前,应当从宏观调控转向宏观管理,宏观管理侧重于全局、整体和长期,应该是一种常态,而不是等到问题暴露出来了才去解决问题。宏观管理强调的是从预防的角度来考虑,而宏观调控更多的是从有问题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如果说没有这种思维,财政的“三角困境”就没有办法化解。
宏观调控转向宏观管理,管什么呢?实际上是管公共风险。现在考虑发展就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在很多问题来自于经济外部,比如自然灾害、人口变化、劳动力素质、人力资本,尤其是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实际上对经济的发展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于减税,从宏观管理角度出发,现在的情况下是需要的,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减税,非常必要。因为只有减税,才可能降低创业的门槛,微观的活力才释放出来。至于赤字和债务扩大的问题,则应该考虑度的把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中国经济正在进入平稳状态
中国经济高增长局面已经结束,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自身发生了变化。
第一,市场需求水平降低。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外部市场需求水平下降,这和国际金融危机有直接关系;二是国内以住行为主的消费升级,受到城镇化瓶颈的制约。中国的城镇化是一个粗放的、各级政府各自为政的、以行政管辖边界和行政任期来决定的城镇化。这种城镇化模式导致城市的发展模式存在大量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缺少长远规划指导,缺少系统性的建设支持,严重制约汽车、住房市场的发展。
第二,要素成本的提高,使低成本扩张的条件不再存在。低标准的项目建设不可能再继续维持,必须提高项目的起点水平和项目的规模、技术标准、人才素质,这样才能应对成本上升的压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