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经济发展出现减速,但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我们仍然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市场需求下降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期已经终结,更不能说中国已经进入到持续减速的历史过程中。目前,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仍然在快速推进。目前我国的人均G D P只有6000多美元,未来要达到上万美元的水平。这就为我们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所副所长李雪松增加直接税降低间接税
今年经济增长的目标可以实现。年初政策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最近又加了一个词,“稳中有为”,也出台了一系列微调的措施,包括中央十项部署。7月份的经济指标有多项出现了回暖的趋势,比如钢材价格,汽车产销量,房地产开发和棚户区改造投资指标,还有铁路基础设施投资的速度在下半年有可能会加快。至少从7月份的经济指标来看,一些指标明显回升,还有一些指标已经企稳。
从现在的一些苗头和趋势来看,三季度的经济有一个比较好的开局。另外,二季度欧元区的经济也摆脱了衰退,实现了0.3%的正增长,好于预期,尽管还很脆弱,但预计我国总出口的增速略好于去年的水平。
未来财税改革,减税和增税政策都应该有,增加直接税的比重,降低间接税的比重。营改增是减税,将来还可以再进一步降低增值税的标准税率,降低间接税的水平,提升实体经济的活力。与此同时,财产税应该加快推进。这样地方政府就有一个税收来源。另外,房产税,包括其他的地方税种,都应该是财税体制改革涉及的重要内容。这样一种有增有减的税收调整,可以保持整个财税收入在G D P的比重保持相对的稳定,有利于调整收入分配。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经济增长研究室主任刘霞辉宏观政策要更多地转向供给端管理
解决目前经济面临的问题,继续使用需求端的政策,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这就需要考虑供给端,也就是提高供给的效率。这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提高供给本身的效率,比如劳动的投入,资本的投入;第二是提高组合要素的效率,即供给要素之间相互结合的效率,使整个社会效益得到提高。
现在的政策,更多的并不针对市场所有的参与者,是对市场里某一部分参与者,这些往往会形成这个市场特定的瓶颈,因为在某一部分形成了特定的免费午餐,或者是套利,另外一部分效益要损失掉。比如说金融危机以后,过度的财政和货币投入,造成了房地产领域的过度预期收益的提高,使得所有的资源都转到这个领域去了,这个时候其他领域就会出现很大问题。
在供给管理政策上,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政府想做什么,经济就跟着做什么,而不是说经济本身要做什么,我们政府去服务它。如果长期使用这种政府带动经济走的思路或者政策,必然会导致经济的指挥棒不是以效率为主,不是以市场导向为主,政府的行为会导致大量的市场机会的丧失,这是政府必须要转变的。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甬军新型城镇化关键看财税改革
城镇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之路。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52%的城镇化里面有两亿多农民工没有完全市民化。
现在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地方政府仍然希望再发动一次以土地为中心、以投资为主要手段的城镇化。产能过剩也好,地方债务也好,都希望有城市化。现在是两种城镇化道路之争,在这个时候我们把城镇化笼统当作扩大内需的最大动力和长期增长的动力就有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