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改革和市场力量化解产能过剩

靠改革和市场力量化解产能过剩

原标题:靠改革和市场力量化解产能过剩

从宏观层面来看,本轮去产能过程无法再使用类似上世纪90年代末“纺织压锭”等行政性手段,需要更多依靠改革和市场力量,以达到更好效果。唯有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纠正资源错配和扭曲,才能将被抑制的需求有效释放出来——

化解产能过剩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主要任务。据了解,有关部门正制定关于过剩产能调整的实施意见,以加大对过剩产能的调控力度。回顾历史经济周期,上世纪90年代的一轮产能扩张和去化过程,值得作为镜鉴,以从中发掘本轮去产能周期的政策线索。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次产能过剩都经历了“高速信贷投放、地方政府推动投资热潮、过热投资引发通胀率上升并引发货币偏紧、快速扩张被冷却后债务和产能过剩问题凸显”的大致路径。

与上世纪90年代末产能过剩主要集中于纺织、家电等轻工业、消费品行业相比,本轮过剩产能主要集中在中上游重化工等行业,其重资本特征意味着通过行政手段压产、淘汰的难度较大。同时,由于这种产能过剩与未来国内外需求增长趋势存在长期错配,意味着过剩产能的化解,将无法依靠需求端消化,而是更多依靠市场退出淘汰,其过程也将相对更加漫长。

从内部看,国内消费升级导致主导产业更迭,重化工业产能与新生的市场需求存在长期错配。近10年,城镇化带动了城镇居民的消费升级,推动了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来看,城镇居民消费将逐渐从住房、汽车等改善型耐用消费品,转为更高端的服务类消费。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将逐渐取代重化工业的主导地位,重化工相关产业投资增速将持续回落。

从外部看,指望外需消化过剩产能不现实。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等发达国家普遍进入去杠杆周期,储蓄率趋势性回升,有效需求不足将成为全球经济的中长期主题。由于我国在能源、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方面的优势正在减弱,其他经济体对我国的“进口替代效应”,也不利于通过外需化解我国过剩产能。

此外,强势美元的趋势已经形成,这与亚洲金融危机和网络泡沫危机后美元进入贬值趋势的背景不同。在美元的升值趋势中,人民币的实际升值也进一步削弱了中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