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当前我国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金融结构失衡,间接融资占比过大,导致风险高度集中在银行体系。经济周期以及经济结构的剧烈调整都会在短时期内对银行资产质量造成巨大威胁,尤其是多数区域性特征强、地区风险集中度高、抗风险能力低的中小商业银行?穴如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县级农信社等?雪,其资产质量和化解风险能力将面临较大考验。
二是房地产与地方融资平台仍是金融体系面临的最大风险暴露领域。从银行体系看,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在19%左右,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占比在17%左右;从债券市场看,2012年信用债发行量为3.6万亿,在新债中的比重上升至45%,而城投债在信用债中的占比为33%左右,且以地级市的区县为发债主体;从非银行金融机构看,房地产信托与基础产业信托投向余额近2万多亿元,占信托资产的比重为35%左右,还不包括投资城投债等。
三是期限错配以及流动性风险是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主要风险特征。从银行体系看,近两年我国企业短期贷款、票据融资以及短期融资券增长迅速,而企业活期存款增速下降明显,说明企业短期资金被长期占用现象突出。其中可能的原因是企业“三角债”导致应收账款增长、存货消化周期拉长以及在建工程扩张。而从“影子银行”体系看,银行理财产品60%为6个月以下,通过资金池的滚动发行,将短期资金配置到长期项目或资产,也增加了期限错配风险;而其他准金融机构以及各种形式的民间借贷活动提供的短期流动资金,若流入政府基建投资或房地产投资或被企业挪作长期用途,将增加这些“影子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脆弱性。一旦出现通胀高企、货币紧缩以及利率高企等情况,企业的资金链将十分脆弱,而期限错配将加大流动性风险对实体经济、金融体系和资产市场的冲击。
四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与国外“影子银行”有不同特征。国外“影子银行”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货币市场基金、投资银行、特殊目的公司(SPV)、对冲基金、抵押贷款公司等,金融产品复杂且形成了完整的证券化产业链和市场?穴回购市场和货币市场?雪。而我国“影子银行”以银行表外业务创新为代表,具有类似资产证券化的性质,但尚未形成标准的证券化模式。而在国外“影子银行”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我国“影子银行”中尚未扮演信用创造重要角色,而仅仅是银行信贷资产或规模“出表”的渠道。我国其他“影子银行”组成部分规模小,主要弥补了金融体系的结构性问题,以融资性业务为主,尚未从事高杠杆经营和复杂衍生品交易。因此,无论从组成结构、运作模式还是风险特征看,我国“影子银行”与国外“影子银行”具有明显差异。
五是缺乏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是“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关键。当前我国“影子银行”总体规模不大,且运作模式也比较简单,尚未出现复杂的资产证券化及其衍生品活动,杠杆率水平较低,这都表明“影子银行”整体风险可控。然而,由于监管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完善,“影子银行”与传统金融体系?穴尤其是银行体系?雪并未建立起严格的风险隔离机制,这就导致“影子银行”风险有可能传导到传统金融体系内部,从而引发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例如,目前银行表内表外业务之间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隔离机制,银行表外风险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传导到银行表内,包括银行表外理财业务面临的“刚性兑付”问题、银行代销理财产品面临的“声誉风险”等;银行同业业务往来扩张迅速,但对交易对手风险尚无完善的防范机制;关于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尚未制定,银行开展的“类资产证券化”活动面临诸多法律风险等。
我国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我国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产生既有来自实体经济周期性与结构性的原因,也有来自金融体系自身结构性与金融深化的原因,但更重要的,与2008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与监管政策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
——经济刺激政策导致以融资平台和国有企业为依托的政府部门和国有部门杠杆率大幅上升,而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受到严重挤压,经济结构发生潜在变化
从2003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尤其在2007年经济增速高达14%以上,创近十年新高。针对经济过热以及通胀抬头,2007年央行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包括连续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年初的9%上调到年底的 14.5%;连续6次加息,一年期存款利率从2.52%上升到4.14%,一年期贷款利率从6.12%上调到7.47%。2008年上半年,央行继续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共连续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14.5%上调到17.5%。然而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进出口增速急剧下降,并拖累宏观经济从2008年三季度开始快速下行,仅3个季度GDP增速下降了4个百分点。为避免实体经济“硬着陆”,2008年三季度起至年底,央行开始大幅放松信贷规模限制,连续5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其中一年期贷款利率由7.47%下调至5.31%;同时连续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其中大型金融机构下调至15.5%,中小型金融机构下调至14.5%。2008年11月,国家出台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预计中央财政承担1.18万亿,其他近3万亿由中央财政代地方财政发债、政策性贷款以及地方企业发债等渠道支持。但事实上,为配合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2009年央行取消了信贷规模限制,全年贷款增速高达32%,为1985年以来历史新高。
而在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以及超宽松货币政策下,融资平台和国有企业为依托的地方政府和国有部门得到扩张,占用并带动了大量金融资源。
首先,从政府债务率与财政收入增速对比可以看出,自2009年以来我国政府债务率明显上升,2011年后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高位。而本轮政府债务率的上升是伴随着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背景,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本轮政府投资冲动和负债扩张的严重程度。
其次,将政府债务率进一步细分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债务率。一、在不考虑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情况下,2009年以来中央政府债务率呈下降趋势,但若考虑铁道部负债水平,近几年铁路建设的大规模投入仍拉高了中央政府债务率。二、若考虑了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则2009年以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债务率都大幅上升。
再次,从企业情况看,以2008年为转折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大幅上升,而私营工业企业?穴主要是中小企业?雪资产负债率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这表明2008—2009年的经济刺激计划另一重要实施渠道是以国有企业为依托的国有部门规模的快速扩张,而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却受到了严重挤压。在资金极度宽裕的大环境下,这一问题并不突出。然而一旦货币政策收紧,广大中小企业融资和资金流动性问题就立刻显现出来。这是近几年我国民间借贷活动活跃的一个重要原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