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工人运动已有很大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五四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这个时期工人运动也起来了。您能否谈谈五四运动前后,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状况?
邢贲思: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五四”前期有了一个发展,差不多已经达到两百多万人了,早期的工人运动也发生了多起。当然那个时候还是自发的工人运动,主要属于经济方面的诉求,但是说明工人阶级有一定的力量。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五四运动的洗礼,特别是马列主义传播进来后产生的深刻影响,这个时期的工人运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在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基础上,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这是我们中国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所以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有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在三种社会运动形式没有能够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条件下,开始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最终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以苏为鉴 艰辛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前面提到,在探索如何将十月革命经验和中国社会状况结合起来的人中,真正系统解决的是毛泽东。您能谈谈毛泽东的贡献吗?
邢贲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方面的第一个贡献是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带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第二个贡献是在民主革命当中,他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纲领路线,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从分析社会性质出发,指出中国的社会不是封建社会,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性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不是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这个革命只能够由无产阶级来领导,因为资产阶级软弱且容易动摇,大革命的失败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第三个突出的贡献就是在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些是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的主要贡献。当然毛泽东的这些理论贡献和在理论指导下的伟大实践是全党智慧的结晶,但是他确实在理论的创建过程中起了最核心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继续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时的具体情形是怎样的?
邢贲思:解放后,毛泽东把新民主主义理论进一步扩展,提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需要一个过渡时期,不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能马上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这个时期的社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不可能马上建立一种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一化三改”——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毛泽东解放以后第一个大的贡献。第二个大的贡献就是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报》:有一种观点认为,毛泽东好像只讲阶级斗争,不重视经济建设、不重视发展生产力。您怎么看?
邢贲思:这不符合事实。针对这种观点,我们需要考虑毛泽东当时对苏联经验的看法。虽然我们曾经很大程度上模仿了苏联,苏联经济模式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毛泽东还是有他自己的一些看法,他发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特别是体制方面的弊端,所以他提出要以苏为鉴。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1957年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都是在看到了苏联的弊端以后,经过他自己思考提出的新的重大理论。所以当时毛泽东是处在矛盾的境地中,一方面他对国内外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分严重,另一方面他也知道应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一步向前推进,也在不断摸索。而且同时认为应该以苏为鉴,不要完全借鉴、重蹈苏联覆辙,所以我们现在的提法叫做艰辛探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