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都不是偶然
《中国社会科学报》:毛泽东逝世后,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究竟向何处去有一个很大的争论。
邢贲思:是的,毛泽东对中国的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晚年的错误也十分严重。所以当时就要有人敢于纠正毛泽东的错误,这个人就是邓小平。他既破除了对毛泽东的迷信,又保护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关键时候挽救了党。同时他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向,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有一个新的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废除毛泽东思想,而是在其基础上向前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理论飞跃的出现都不是偶然,都是属于当时社会实践的需要。
《中国社会科学报》:邓小平开创的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
邢贲思:这就是由新一代国家领导集体来解决了。我认为江泽民在这点上有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即他非常明确地要把邓小平开创的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另外,他在继承邓小平理论的同时,对发展和改革两方面的内容都有创新。他强调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结合起来了。在改革方面,他在继承邓小平理论的同时,明确地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党的十四大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指引下做出的一个重大决议。此前,市场和计划的关系邓小平曾有多次论述,但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是江泽民领导下的十四大。另外,他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际上把我们党执政最主要的内容确定下来了,就是发展经济、发展文化、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实际上是后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提出的“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一个雏形。就是我们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要包括经济、文化、民生。另外江泽民还在党的十五大报告里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在党的建设方面他的一个新的贡献就是强调党的建设不但要注意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而且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承
《中国社会科学报》: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要有新的创造和新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体现在什么地方?
邢贲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就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这个发展观也是总结了我们前一段时期经济建设发展的经验后提出来的,也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情况、特点和新的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现在有个看法我不太赞成,就是没有把科学发展观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关系讲清楚。好像邓小平只是讲了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只是讲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两个方面都是属于发展的重要性。而实际上,邓小平、江泽民不但讲了发展的重要性,也讲了发展要讲科学。邓小平南方谈话里讲得很清楚,一定要注意速度和效益的统一,一定要注意数量和质量的统一,这本身就是说发展不但很重要而且要注意发展的科学性。江泽民也在很多文章里讲到,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社会发展要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发展不能不讲生态的保护,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创新之处就是不但把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发展要注重科学这样一个思想继承下来,而且大大地发扬了。首先他提出了要以人为本,把发展的目的性更加明确了,其次他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所以,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发展的一些论述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的,我认为这个继承发展关系要讲清楚。科学发展观的主要贡献一是使发展观更加全面、更加科学,反映了我们党在发展观问题上认识的深化和与时俱进。二是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江泽民讲到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十七大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十八大又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加进去,更加完整了,提出我们不但要保持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且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三是突出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江泽民已经提出了我们不能够长时期采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系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强调了传统的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要把消费特别是内需放在经济增长的重要位置,这点非常重要。四是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创造了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和谐社会这个思想也还是继承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某些重要观点。比如,邓小平在强调发展、改革的同时,也强调了社会稳定,要做到改革、发展、社会稳定三者的统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