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民工 关爱儿童 关怀老人(2)

关心民工 关爱儿童 关怀老人(2)

四、以“三关”工程为载体深化拓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的主要做法

习水县以推进“三关”工程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工作水平。

(一)关心外出民工,以解家庭之困,破发展难

一是以“三服务、三关爱”为载体,加强交流沟通零距离服务。各基层党组织结合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总结出了“三关爱、三服务”(三关爱:人情关爱、人性关爱、人文关爱;三服务:上门服务、贴近服务、优质服务)的成功经验。2010年以 “关爱万里行-走近外出民工”为载体,推行“113”(一支部、一商会、三小组)模式服务外出民工。突出基层党组织作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将民工组织起来,开展民工法律法规知识学习、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努力提升劳动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外出民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通过异地建商会,聘请春晖使者,为家乡发展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信息,带资金返乡创业等。坭坝、二郎、双龙等乡镇党委及部分县“三关”成员单位先后赴北京、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地,服务民工2000多人次。县领导和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队远赴广东惠州、东莞,将县委县政府的关怀送给了一线民工,在惠州期间深入民工开展走访慰问,开展相关咨询服务、召开座谈会等,并成立了流动党支部、维权联络小组,健全了该地的联系网络。2010年以来,累计参加活动的外出民工达23350名,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4500余份,发展工会会员1250人,聘请“春晖使者”86人。在外出民工务工集中地建立了定点医疗医院(即:东莞市厚街镇医院、大朗镇医院、惠州市博罗县医院、圆州镇医院)四家,有力地解决了民工医疗难题的问题。

二是开通维权热线,实行双向维权。各基层党委积极与外出民工所在的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在民工维权、组织劳务输出等一些问题上加强了合作,达成了共识。2010年以来,建立了民工求助登记、交办负责、协调处理、限时办结、处理回复的长效制度。开通了“12348”维权热线,实行输出地与输入地双向维权。全县开展法律咨询1580人次,调解劳动纠纷121起,提供法律援助98件 ,为民工追回所得近300多万元。

三是以“一大厅一网络”为平台,实现生活服务零距离。发挥服务型党组织创建的综合作用,把为“三关”对象提供优质便捷服务纳入了服务型党组织党务政务大厅、村便民综合服务点创建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为“三关”对象办理流动党员证、工会会员证、居民身份证、计划生育流动人口婚育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提供便捷服务。部分镇乡组建党员便民服务队帮助调解民间,搞好群众情绪疏导等工作;简化农民工住院费报销程序,对1036名农民工实行岗前、岗中、岗后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利用网络手段,加强与民工联系,主动帮助民工解决问题,通过网络,实现了零距离沟通服务民工。

四是以优惠政策为保障,实现扶持创业零距离。各乡镇党委通过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在小额担保贷款、贷款贴息、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方面积极引导和扶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如大坡乡党委充分利用区位和气候优势,将“四在农家”创建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引导民工返乡发展乡村旅游,吸引重庆人来习休闲纳凉;同民镇借助小城镇建设,引导民工到集镇买房定居。良村镇党委通过开展春晖行动,扶持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当地农民就业。2010年,农民外出务工通过各种渠道带回引进资金突破10亿元,占农民收入比重达50%以上。近几年来,全县外出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达720余人,注册资金累计4162万元,解决就业2300余人,上交税金达257万元,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关爱留守儿童,以解家庭之忧,促健康成长

一是织牢信息网络,实现学习零缺位。全县各学校认真落实了留守学生“八个一”、“五必访”的工作要求,确保学校对留守学生管理实现零缺位。多数留守学生学习有了明显进步,全县初中升高中升学率约为35%,而留守学生升入高中学生为439,升学率为38.8%。

二是织牢法治网络,实现安全零缺位。定期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确保学校每月一堂法制课并写入教学计划,举办多样化的法制知识比赛。教育、工商、文化、公安、卫生等部门结合服务型党组织的创建,联合开展集中性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确保了校园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各学校党支部和领导班子牵头,组成校园巡逻队实行轮流巡逻守护,具备条件的学校还配备1-2名保安,大部分学校安装了监控设施。

三是织牢关爱网络,实现社会关爱零缺位。注重资源整合,紧密结合 “三关爱”(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关爱残疾儿童)工程及妇联“蓝天行动”的实施,进一步探索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继续推行代理家长行动,与留守学生结对子,为留守学生提供亲情关爱。一是以党员干部为主体,3136名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结成代管对子16431对;二是以亲戚邻居为主体,关心留守儿童生活情况;三是以团委、妇联、关工委为主体,招募在校大学生、“爱心妈妈”服务队、“五老”人员等“亲情志愿者”,基本做到在学校不易管和管不到的校外真空时段有人管理;四是利用农闲和春节期间组织教师送达《入学通知书》并与家长(监护人)签订《保学控辍责任书》,小学留守儿童入学率达99.74%,初中留守儿童入学率105.8%。到目前为止,全县99间小学开能了亲情电话,设置了亲情信箱,30间学校开通了网络视频,建成有电话、电脑、青少年读物,活动场所等功能齐全的“留守儿童之家”4个。部分学校还开展了“师生悄悄话”、推选班级“知心大姐”等主题活动帮助留守学生释疑解惑。

四是织牢教育网络,实现思想道德零缺位。以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为根本,将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针对留守儿童成长规律,精心设计开展主题活动。结合习水县情实际,组织开展了“唱红歌”、“育红人”等红色教育活动,将《红色习水》引入中小学课堂,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中热爱习水;通过各种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情操。金洲小学通过组织学生去青杠坡缅怀烈士,让学生收集红色故事,开展红色文化征文、演讲比赛,激励学生努力学习,长大更好建设家乡;三岔河中心小学编印《快乐每一分》册子,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二郎中学向农户租地作为学生劳动实验基地,让学生参与农技实验,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大坡中学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利用周末组织学生给空巢老人洗衣做饭、打扫庭院,培养学生感恩之心,在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做人。部分学校还开展了读一本有益的书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

(三)关怀空巢老人,以解家庭之孝,促道德传承

一是困难求助,零遗漏贫困者。各基层党组织在服务型党组织创建过程中,切实加强对空巢老的关怀和帮扶。建立生活求助制度,坚持家庭赡养和政府、社会帮助并举,与外出民工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7093份,同时做好贫困空巢老人的建档工作;通过低保、民政救助等途径,使5537名老人享受了低保,发放民政救济金20.75万元,帮助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建立医疗保障制度,广泛动员空巢老人参与新农合,对残疾空巢老人等由残联帮助解决参合资金,确保实现应保尽保。目前,全县空巢老人参合率达99.7%,医院免费为空巢老人体检2030人,减免诊疗费33.4万元。对情况特殊的通过民政二次补助,进一步解决空巢老人看病难的问题。

二是人文关怀,零遗漏孤寂者。各乡镇党委组建“空巢老人”志愿服务队,并与空巢老人结成对子。今年以来,全县共开展送温暖活动90多次,慰问2467人次,慰问金额达14.58万元;以老年学校为阵地,每月集中开展一次以时速讨论、热点报告、文艺表演等内容为主的“月沟通”活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部分医院开通绿色就医绿色通道,指定陪诊人员,提供挂号、取药、住院等方便。

三是文明创建,零遗漏鳏寡者。将关怀空巢老人与精神文明创建和推进村民自治有机结合,通过每年一次孝子孝媳、好公婆、星级文明户等评比,进一步弘扬了敬老爱老传统美德;同时,引导村民自定村规民约,提倡互帮互助,关注空巢老人特别是鳏寡老人的饮食起居。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