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民工 关爱儿童 关怀老人(3)

关心民工 关爱儿童 关怀老人(3)

五、取得的成效

(一)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以往工作中,一些干部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方法难免不讲究,群众对党和政府有怨气;少数干部作风粗暴,伤害了群众感情;农村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不好,群众对政府不信任等情况。“三关”工程实施以后,通过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基层干部深入农村更为频繁,切实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办好事、办实事,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是在诚心诚意帮助他们。原来抵触、怨恨的情绪在温情关心下逐步消融了,群众对基层组织越来越信赖,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二)各级干部作风切实转变。通过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和“三关”工程的实施,全县各级基层党组织为“三类”人员提供资金 100多万元,开展非农技能培训5600余人,发布用工信息152条,组织输出劳动力5200多人;开展法律咨询 1200人/次,调解劳动纠纷 121起,提供法律援助130 起;与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结成对子16720 对,免费为空巢老人体检10000人/次,为留守儿童捐赠书本和文具苦干套。教育、卫生、民政、劳动、司法等各部门党组织竭力帮助农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干部无数次深入空巢老人家问寒问暖,如同爱护自己子女一样爱护留守儿童,在此过程中切身感受了民情冷暖,彰显了亲民形象、爱民作风,强化了为民之心,促进了作风转变。

(三)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实施“三关”工作中,习水县各基层党组织结合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在政策咨询、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劳动保障、权益维护上竭力为农民工提供帮助,使农民工无助时有了依靠,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就业门路明显拓宽。随着农村劳动力的稳定、可靠、有效输出,在转移过程中,掌握了新技能,开阔了视野,增加了收入、转变了观念,加速了原始资金积累。2010年,全县农民工劳务收入突破10亿元,占全县农民收入比重的50%以上;全县农村新建的房屋 、新增的家用电器,多数得益于农民打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逐步探索出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路子。在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速推进时期,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涌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大量劳动力的离家,留守儿童无人管,空巢老人无人问,新农村建设主体缺位,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抬丧都无人”的困窘现象。这一特定现象,检验各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和“三关”工程,正是针对当下农村社会问题症结而探索出的综合治理措施,给予“三类”群体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最大限度地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需要的问题,促进了农村社会矛盾的化解。

六、习水县“三关”工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宏观配套政策的模糊和工作经费投入的不足,实践中不易操作。农民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是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伴生的现象,他的解决更多依赖于宏观改革的配套。涉及体制改革的诸多方面。虽然目前国家对农民工问题有相应的阐述和规定,但实践过程中仍因配套措施脱节而操作性不强。因此在实施“三关”工程过程中,乡镇党委政府陷入一种进退两难境地。群众的现实需求要乡镇党委政府有所作为,缺乏政策支撑和经费投入让乡镇政府不能为。比如: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农民工择业身份限制问题、农民工户籍问题等,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一种探索试验中,而没有一个统一作法。又比如:农民工非农技能培训,国家有限的资金只能是杯水车薪;农村寄宿制教育对于解决学前留守儿童或村小留守学生是可行方法,但大额经费没有来源;空巢老人生病救助、医疗费用怎样解决等等。

(二)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就全县开展“三关”工作客观现状看,是自上而下推开,意即该项工作并未内化为乡镇政府及成员部门的自觉行动。因而在实施中,大部分乡镇并未将“三关”工作纳入乡镇工作全局来统筹考虑,成员部门往往也只重视“指令性”的业务工作,并未将“三关”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使工作陷入一种应付了事、见子打子的状态中。而“三关”工作的推进,离开乡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职能部门的全面参与,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加之习水县“三关”工程办公室工作人员都属临时性,要么一身兼几职,要么经常变动,要么抽调办公,不管怎样,都不利于工作的深入思考,也难以发挥他们对工作的安排、督导、检查等作用,势必影响工作执行力。

(三)缺乏专业引领。比如:随着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和生活也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关心引导好这部分农民工,对我们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我们需要专业的引领。又比如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心理干预,这也需要专业人才的深入研究,根据地方实际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包括对所有的“代理家长”、“爱心妈妈”、学校教师、留守儿童父母、临时监护人等进行系统有效的培训,才能真正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大家更多的只是凭着经验和责任心去关爱他们,其效果显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同时,“三关”工程在习水县实施近5年来,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提炼推广,同时也有一些教训值得借鉴,也有助于相关学术机构进行总结和提升。

七、对策和建议

(一)创新参与机制。“三关”是一项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系统综合的社会建设工程,涉及教育、卫生、民政、劳动、司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以及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仅靠一个或几个部门单打独斗是难以完成,只有建立多渠道参与机制,聚合各方面力量参与,才能取得成效。一是干部参与。充分发挥干部在“三关”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党员干部要把农民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作为重点联系对象,将“三关”工作列入干部考勤考绩中,作为干部发挥先进性的舞台,以干部示范作用带动社会广泛参与。二是部门参与。“三关”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找准业务工作与“三关”工作的结合点,以业务工作的落实推动“三关”工作的落实,以三关工作的深化丰富和提升业务工作水平。三是社会参与。全社会支持参与“三关”,是“三关”活力所在。要切实搞好舆论引导,让全社会更多关注 “三类”人群境遇。要通过引导企业、社会组织与“三关”对象建立长期对口帮助关系,向社会招募亲情志愿者、开展城乡学生“手拉手”活动等多种形式,参与对“三类”人群的关爱,对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全社会努力,逐步推进三关问题的解决。四是自我参与。帮助农民成立如老年协会、妇女协会等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通过协会将老年人组织凝聚起来,解决老年人生产生活问题,甚至是老有所为问题,实现老年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二)创新投入机制。一是政府投入。作为和谐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没有资金投入将是不可想象,要将“三关”投入纳入财政预算,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逐步加大统筹的比例,尽最大可能为“三关”对象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建立习水“三关”工程爱心协会。通过财政投入、社会募集、农民工捐助、与国内知名基金会开展合作等形式,尽快建立习水“三关”工程爱心资金,实现关心“三类”人群的长效治理。三是引入市场机制。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有益于“三关”工程的各项事业。例如:在农民工问题上,可以考虑组建一些劳务输出、职业介绍的社会中介组织,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职业介绍、订单输出劳动力业务,培训费由农民工自费,必要时政府给予适当的培训补助。又如留守儿童方面,可鼓励兴办托幼、假期托管、文化补习等服务,政府给予提供宽松政策。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开展工作资金问题。

(三)创新工作机制。认真总结“三关”工作中好的经验和作法,将这些作法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以长效制度保证工作稳定推进。当前,要重点加强农民工自我教育维护、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联系回访、农民工与父母子女亲情联络交流、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心理干预、空巢老人互助救助、政府社会协同参与、干部服务群众等机制的探索,找准切入,促进“三关”工作更富于实效。同时,配合国家在农村各项政策、改革的深化,加强一些政策方面的研究,本着既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的原则,出台一些如民工返乡创业、户籍改革、贫困人口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措施,为“三关”工作提供好政策支持。对“三类”人群全面实施“心”级管理。用蓝、绿、橙、黄、红五种颜色的“?”形符号标出“三类”群体困难和问题的形式,明确关爱重点,针对性地进行帮扶,不断提高“三关”工程实效性。便民服务中心、综合服务站等服务平台,要为农民工、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提供优先、优质服务,充实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内涵,增强“三关工程”实效,增强基层组织服务功能。

(四)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合理界定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范围和边界,事权和财权,转变政府政绩考核方式。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让乡镇政府在有所为方面大胆作为,在无所为方面收缩职能。比如考核乡镇时,不只看经济指标,还要看社会事业发展。只有从制度层面提供了保障,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让乡镇政府消除顾虑,全力投入为百姓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解决民生的工作中。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