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关”工程的起源
“三关”工程指关心外出民工、关爱留守儿童、关怀空巢老人工程,起源于习水县二郎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导致留守儿童无人管教抚养,空巢老人无人照顾赡养,外出民工自身就业难、维权难的严峻现实。“三关”工程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于2007年3月在习水县二郎乡试点,同年7月在习水县全面推开,并逐步在全市推广。工作宗旨是关心外出民工,以解家庭之困,破发展难题;关爱留守儿童,以解家庭之忧,促健康成长;关怀空巢老人,以解家庭之孝,促道德传承。
二、“三关”对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截止2011年9月初的统计,习水县总人口约70万人,其中外出民工136908人,留守儿童14193名,空巢老人9959人。
(一)外出民工现状及存在困难
1、现状。一是省外的外出务工人数占主导地位。从外出从业人员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县内务工人员5726人,约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5.7%;到省内县外务工人员13278人,约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13.1%;到省外务工人员82160人,约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81.2%;到港澳台及境外务工人员仅有11人。可见,转移到省外的外出务工人员成为全县外出务工的主渠道。二是多以自发组织为主。自发外出(包括亲友介绍、熟人引领等)的人员为79082人,约占全部外出人数的78.2%;由政府机构和中介推介,以及企业到习水招仅占22.8%。三是转移到二、三产业务工成为主要去向。从外出行业上看:全县第一产业外出人员为2703人,约占外出总人数的2.7%;第二产业为90132人,约占外出总人数的89.1%;第三产业为8340人,约占外出总人数的8.2%。
2、困难。2007年至今,全县在外农民工意外死亡418人,因工致伤致残112余人,终身残疾197人,有近60%的人没有得到合理赔偿,导致家庭返贫。
(二)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困难
1、现状。一是大多是在校留守儿童。全县留守儿童14193人,其中学龄前留守儿童1597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1.3%;在校留守儿童12596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88.7%。二是大多是“隔辈照管”。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管的留守儿童8946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3%;寄养或托管的422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9.8%;独自生活的1024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2%。
2、困难。一是留守儿童家庭大多经济困难。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802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6.5%。二是留守家庭容易导致“问题孩子”出现。留守儿童生活上无人照管,行为上无人约束,学习上无人辅导,心理出现偏差,多数性格孤僻,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较差。全县留守儿童中,单亲家庭子女1560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1% ;“问题孩子”3154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2.2%。
(三)空巢老人现状及存在困难
1、现状。全县空巢老人9959人。其中生活不能自理、行动不便的156人,占空巢老人总数的1.6%。他们基本上要依靠政府、邻居的帮助才能勉强维持生活。
2、困难。一是生活艰苦。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453人,占空巢老人总数的4.5%。他们主要靠自己养活自己,有的甚至还要养活孙辈,生活相当艰难。单身老人187人,占空巢老人总数的1.9%。他们基本无依无靠,一部分住进了敬老院,一部分在家自食其力,过一日算一日,过一年算一年。二是心理孤寂孤。心理孤寂老人1702人,占空巢老人总数的17%。他们大多因子女不在身边,缺乏应有的照料,情感无人倾诉,加之劳务负担重,少有时间与外界交流。大都过着“白天一把锁,晚上一盏灯”的孤独生活。
三、形成以上现状的原因
(一)外出民工
1、制度缺陷。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是产生农民工问题的体制根源;现行相关法律不健全,法制不完善,是产生农民工问题的制度缺陷。
2、社会原因。政府管理和职能转变不到位,是产生农民工问题的机制障碍。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礼尚往来等逐年增长的经济支出负担,迫使农民不得不离家外出打工,凑钱解决生活必需的开销困难。建房或购房、子女上学等大笔经济开支,同样逼迫农民外出打工。被逼外出务工的民工之中,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较淡薄,劳动技能不高,导致从事的工种较差,劳动时间较长,工资收入却总体偏低,家庭负担重,心理压力大,事关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
3、个人原因。农民工自身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低,也是常产生农民工问题的重要因素。农民长期从事纯农业耕种,劳务负担重、收入低,而且可利用土地逐年减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和东中部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成为习水县农民解决就业增加收入的向往之地。
(二)留守儿童
1、社会原因。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教学原因。由于教育内容、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三)空巢老人
1、个人原因:老人自己希望过独立生活,在晚年得到更多的自立和自由。这些老人大多是经济上能够独立,精神生活较为丰富、身体状况较好的低龄老人;老人对一直生活着的地方有深厚的感情,恋巢情结重,即便子女要求其一同到异地居住,他们不愿离开久居的环境。
2、家庭原因:老人虽然希望与子女住在一起,但与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产生冲突与矛盾,而选择独立生活;子女工作忙,压力大,无暇照顾老人,老人也不愿加重子女的负担,而选择独立生活;受子女住房紧张等条件制约,无法与子女同住的;个别子女虽具备所需的物质条件,但赡养老人的观念很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调查中发现有2例。
3、社会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房条件的改善,许多子女婚后拥有自己的住房,与老人分开居住,造成空巢;子女在外就业就职。随着社会发展,“父母在不远游”等传统观念的束缚正在逐渐被打破,再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激烈的职业竞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地方发展,因这种原因而造成老人独守空巢;因女儿婚嫁而离开家乡异地成家,使一些只生有女儿的老人因女儿的出嫁而形成空巢。此外,我们还对老人与子女最佳居住方式的意愿进行了调查,大多数老人希望与子女分开居住,但相距不能太远,有事能够叫得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