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我们要将“基于科学的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尽快制定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将基础研究作为高等院校、专业研究机构、骨干高新技术企业主要职能。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建立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区域创新体系,重点发展一批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的科学园区。大力发展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一体化为模式的新型科研机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可以说是我国自近代以来离实现中国梦最接近的一个时期,也是实现中国梦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从广义来看,创新是中国梦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国梦需要许多关键条件,其中一条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具有全局战略意义。
一
中国梦与创新的关系
从狭义来看,创新与中国梦存在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近代以来,世界大国在实现强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历史发展错过了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越拉越大。中国发展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尾巴,力争我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先进前列,没有被历史洪流冲掉,今天提出实现“中国梦”正当其时。历史告诉我们,科技革命带动工业革命,是一个民族的崛起、一个国家梦想成真的一个关键性先导力量。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创新,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决定性基础力量。
创新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实现的,需要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梦真正变成一个民族的自觉行动发端于近代时期。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坚苦卓绝的中国梦探索之旅。自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梦探索主题主要体现为“救亡图存”,在上层建筑层面对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切制度和势力进行革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梦探索主题是寻找“中国道路”,我们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终于促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二
制约创新的主要因素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秉持科技兴国的情怀,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奋发图强,创造了“两弹一星”的光辉业绩。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自主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送来了“科学的春天”,我国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但是,我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成就,与欧美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我国还不是创新型国家。当前最大的不足是许多领域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创新多为模仿型、渐进型,源头创新、突破型创新还远远不够。
要分析今天为什么我国自主创新落后于欧美,首先需要回答“李约瑟之谜”。英国科学家李约瑟1944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之谜”,即“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产生在欧洲不在中国?” “李约瑟之谜”既是对中国创新的追问,也是对中国振兴梦的探询。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人“重实用轻分析”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维护的“重农抑商”制度,是造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两大原因。伊懋可的“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认为,中国“地少人多”鼓励人力劳动,欧洲“地多人少”鼓励机器操作,历史性发展路径造成了中国科技落后于欧洲。许多学者从文化角度进行了研究,杨振宁认为中国儒家思想重综合归纳,不重视分析推演,是抑制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综观各种观点,都有道理,由此可见“李约瑟之谜”答案是综合性的。
上述分析中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在改革开放30多年里已经有了很大改变,所以我国科技创新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上述原因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所以我国科技创新多为模仿型、渐进型,少有源头创新、突破型创新。2005年钱学森提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之问”的本质就是希望我国大学尽快转型为“创新型大学”。反观如今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许多科技人员忙于搞短期课题赚快钱,忙于整理外国文献发表论文,忙于对发达国家到期专利的应用研究,而对长远性、战略性、基础性课题研究关注不够,加上科研基础设施落后,而且缺乏创新自信。这样的科研体制、科研机制和科研设施是难以提高源头创新能力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