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如何实现创新
当前中国要实现的创新,就是追赶欧美等创新型国家,在源头创新、突破性创新、核心技术方面占领一席之地,成为世界主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要实现创新,需要做好基础性工作。我们必须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发展经济,充分发挥科技后发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实现创新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需求动力。我们必须建设一流的创新环境,包括现代化的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的产业链、优越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建设先进的科研基础设施。我们必须完善创新制度,学习先进国家制定自主创新法律和制度,完善科技管理体制,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除了做好基础性工作,还需要抓好关键性工作。
我们要高度重视“基于科学的创新”。学术界把创新分为“基于科学的创新”与“基于技术的创新”。建立在科学实验和科学思考基础上的创新即“基于科学的创新”,建立在已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和集成即“基于技术的创新”。“基于科学的创新”将带来突破性创新,“基于技术的创新”将带来渐进性创新。毫无疑问,“基于科学的创新”高度依赖基础研究,“基于技术的创新”高度依赖应用研究。从产业来看,“基于科学的创新”典型产业主要是生物技术、计算机、医药、电子通讯、化学制品;“基于技术的创新”典型产业主要是家电、传统装备、电气、传统汽车。此理论不仅能够解释“李约瑟之谜”,而且也能够解释当前我国源头创新能力不足。美国的创新主要是“基于科学的创新”,中国的创新基本上属于“基于技术的创新”。中国只有大力发展“基于科学的创新”,才能缩小与美国的差距,才能实现中国梦。我们要将“基于科学的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尽快制定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将基础研究作为高等院校、专业研究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职能。我们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我国多年来基础研究经费占研究开发经费比例为5%左右,远低于美国的18.7%、法国的24.3%、俄罗斯的13.9%、日本的11.8%和韩国的15.4%。我们要建立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区域创新体系,重点发展一批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的科学园区。我们要大力发展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一体化为模式的新型科研机构,培育一批像深圳华大基因、深圳光启研究院这样的科研机构。
我们要高度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国梦必须依靠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必须按照创新人才规律来培养。创新型大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渠道。所谓创新型大学就是以创新作为大学的核心理念、核心使命和核心竞争力,包括开展探索性学术研究、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创新资源开展创新创业。创新型人才就是以创新为使命,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人才。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强制学生学习更重要,养成学生的科学精神比传播科学更重要,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创办创新型大学关键在于改革高校管理体制,特别是在改革高校官本位体制、推行社会办大学、提倡学术自由、提高教师待遇、建立科学的教师聘任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创新型人才也可以通过“干中学”办学方式进行培养。近些年来,深圳等地一些高科技企业创办了“特色学院”,采取与国内外高校合作方式,开展共同培养学生教育活动。例如,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10多所国内外著名大学合作,共同开展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计划,共培养了博士100多人次、硕士生140人次、本科生160人次,一些学生在美国《科学》杂志和英国《自然》杂志等国际一流刊物发表科学论文。这种培养方式既保留了普通高校基础课程系统教育特点,又增加了参与实验室专项科学研究的实践锻炼特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们要高度重视建设创新生态体系。持续创新是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美国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美国硅谷就是典型的创新生态系统。为什么关注点从“创新系统”转化为“创新生态系统”?因为创新系统侧重系统要素构成以及创新资源配置,属于静态的结构性视角,而创新生态系统侧重系统行为主体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演变关系。具体而言,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动态性、栖息性和自组织性。动态性即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在外部力量影响下进行相互作用,促使系统生长和演进;栖息性即系统内部各个创新群落之间以及群落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着人员、信息、技术、资金的交换;自组织性即系统内部各个创新主体形成了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发展的能力。
我国建设创新生态系统,首先要建设好三大栖息者:研究群落、开发群落、应用群落,就是建设好大批的一流研究型大学、一流专业研究机构、善于将技术商业化的高科技企业,其中重点是办好研究型大学。其次要培养出大批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并且推动三者良性互动。我们还要衔接好创新、创业、创投,让更多的创新有效转化为创业,让创新与创业及时得到创投的大力支持。我们要建设好基础设施,为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一流的交通、能源、信息、网络设施。
我们要高度重视建设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催生创新的肥沃土壤,是实现创新的精神力量。一般来说,创新型国家的创新文化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将创新作为每一个国民的基本职责;所有科技工作者要崇尚创新,把创新作为人生追求和工作乐趣;把创新能力作为判断人力资本价值的衡量尺度;鼓励冒险,宽容失败,把创新失败经历作为创新的宝贵财富;敢于质疑,敢于询问,敢于挑战权威;提倡思想自由、学术民主、平等交流。要形成创新文化,我们就要建设开放社会。封闭社会必将形成思想僵化,不利于培育国民创新文化。开放社会能够形成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多元化的思想观念,有利于创新灵感的萌发。其次,我们要建设法治社会。法治社会能够促进社会阶层广泛流动,为每一个国民实现梦想提供平等的机会,促进创新成为实现梦想的基本途径。法治社会能够保护创新权利,为创新提供激励环境。我们还要建设诚信社会。诚信社会能够推动合作创新,有利于建设创新联盟,共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诚信社会能够激励风险资本投资于创新,有利于提高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让资本市场成为创新的助推器。
(作者系中共深圳市委党校校委委员、教授 )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