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联合发布了2013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3)》。蓝皮书称,“打老虎”和“拍苍蝇”成为反腐领域的形象比喻。“苍蝇”的危害在于直接面向基层、面向人民群众,不良作风和滥用公权将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从而直接损坏党和人民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比起“老虎”,“苍蝇”数量大,传播病菌范围广,其危害面更广、更深。(《京华时报》8月20日)
从生态学角度讲,“苍蝇”和“老虎”是共生的,腐败这档子事儿,从来就是上下级一窝一片,每个“苍蝇”头顶上,都会闪现着或大或小的“老虎”身影;而打掉一个“老虎”,经常会发现不少“苍蝇”在此处寄生。“老虎”是百兽之王,如果没有这类兽王的横行跋扈,豢养一批批“豺狼猛兽”疯狂寻租,怎么能孳生那么多“苍蝇”嗡嗡叫?某种层面上讲,一根上梁歪了,一排排下梁就可能倒下来。所以,唯有一边拎出“老虎”且要铲除土壤,一边奋力拍打乱飞的“苍蝇”,才可能期待“苍蝇”绝种的那一天。“老虎”和“苍蝇”,对良性社会来说,都不是好东西。
从语言学角度讲,“苍蝇”和“老虎”不过是相对形象的比方,简单对比谁的危害大,并不科学。你说“苍蝇”的数量多,接触老百姓的机会多,所以造成的影响更坏更直接,这显然低估了“老虎”的危害———“苍蝇”确实让人恶心,还传播细菌,可“老虎”是要吃肉的,是会张开血盆大口吃人的。蓝皮书指出,2012年地方政府反腐倡廉舆情占比位居首位,占比57.0%,所以分析说,这表明中国反腐倡廉舆情事件的主体仍然是地方舆情,基层问题是中国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你从数字比率上讲,全国那么多省市县,小官贪腐的频次一定更大,被揪出来围观成为话题的次数一定更多,可也要看到,“老虎”却是动辄几个亿几十个亿的腐败,其危害性更是不能小觑。所以,谁的危害大不能光看表面上刺激不刺激老百姓,更要看遮盖在背后的本质,就如同我们不能说躲在幕后的黑老大,就比街头拎刀子喊打喊杀的小混混危害小一样。
从法治学角度讲,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级别,无论涉案多少,一旦突破了法律底线,进行贪腐,其性质就是一样的,都必须用法律的方式“一票否决”,令其付出代价。十八大报告说,“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习近平总书记一再重申,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下定了“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坚强决心——— 这个时候,大家最怕的就是新一轮的反腐风暴“只拍苍蝇,不打老虎”,在“老虎”们的干扰与自我保护之下,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这只会让腐败分子愈演愈烈,继续误国殃民。
一个不严谨的结论,结果却一定是一个很糟糕的错误。即便它是无心的,也释放了错误的信号,很容易干扰全国上下“反腐败苍蝇老虎一起打”的“军心”,应该做出解释,承认结论导向错误,最好主动收回。“苍蝇”与“老虎”,必须一起狠狠地打,一个都不能放过,这是当前最大的社会共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