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呼吸才能心相印: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坚持群众路线纪实(6)

同呼吸才能心相印: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坚持群众路线纪实(6)

核心提示: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先后担任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与正定县委“一班人”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为正定发展谋划了战略,理清了思路,也以“平民书记”的风范同这里的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

担任县委书记不久,习近平就提议出台了《中共正定县委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从6个方面要求正定干部转变衙门作风,抓大事、干实事。之后在县委工作会议上他又明确提出,“一定要树立求实精神,抓实事,求实效,真刀真枪干一场。衡量一个干部的好与差,就是看他能不能办实事,能不能打开局面。要坚决扭转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唱高调、尚空谈等假大空的恶习。”当时大家都感到,新书记视野宽,标准高,他要求“在国内找出各类同行业的先进典型,发奋比学赶超,力争自己分管的工作在全区、全省、全国居于先进地位。”

“真刀真枪干一场”,正定干部当年都亲身感受到了这种实干氛围。王志敏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趣事:上一任县委书记冯国强,晚上经常加班,办公室人员也跟着熬夜;近平同志上任后,大家一度很高兴,觉得换了县委书记,该缓缓劲儿了吧,没想到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加班更多、下班时间更晚。

“当时近平同志办公室已经搬到新办公楼二层南边,干部群众在深夜常常看到他办公室的灯光。”王志敏时常怀念那段“紧张而快乐”的时光,喜欢吟诗作赋的他,退休后写了一首《灯窗剪影》:月明雪霁小楼东,遥望南窗烛影红。解语百机伏案牍,平常巷陌最关情。

1983年的正定,与全国很多地方一样,发展正艰难起步。西关村的变化就是当时正定县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此前的正定县,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一个粮食亩产上《纲要》(国家1956年提出、1960年公布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要求,北方粮食亩产达到400斤)、过黄河(亩产800斤)、跨长江(亩产1000斤)的粮食大县,也是全国有名的高产穷县,全县几十万亩耕地“清一色”种植粮食,每年上缴征购粮都在7100万斤以上,每亩平均负担200多斤。单一种植、严重地征“过头粮”,造成农民口粮不够吃,收入很低,集体经济很穷。有统计表明,到1981年底,正定县人均收入每天只有4角钱,农民辛苦干一年连买油盐酱醋的钱都不够。如何让正定人民尽快富起来,是习近平一直思考的事情。

正定穷,但当时在全国的名气却很大,是全国推广学习的典型。面对这样一种局面,习近平不唯名、不唯上,坚持从本县实际出发,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出发,带领全县人民率先改变“以粮为纲”的农业生产观念,大力倡导发展商品经济,在农村大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开展“十大种”、“十大养”,推动种(植)、养(殖)、加(加工)、运(运输)、销(商品销售)、服(商业服务)一条龙,鼓励、支持农村“万元户”(户年收入一万元)、专业户发展,并在全县提出和实施了利用近邻城市的优势,发展“半城郊型”经济和旅游业的重大“转型”战略。

当时的正定属于石家庄地区,与石家庄市没有隶属关系。但习近平意识到,正定紧靠石家庄市区,又毗邻107国道和京广线,把经济搞上去必须把区位优势发挥出来。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和思考,“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思路在他脑海中形成。“在为城市服务过程中寻找机遇,正定大力发展蔬菜、瓜果、花卉、食用菌等适应市场需要的经济作物,发展奶牛、肉牛、羊、兔、鸡、猪养殖,为城市提供奶、肉、蛋等副食产品。”程宝怀说,“近平同志当时在抓好38个县办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培育个体私营企业,到1985年底,乡办、村办和个体、联合体企业产值就达到8850万元,比1980年增长200%。”

“习近平总书记讲‘功成不必在我’。当年他抓的很多事情,实际上既立足了正定当时的实际,又着眼长远,甘做铺垫工作,敢抓未成之事。”何玉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