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会如何进行?(2)

中国经济改革会如何进行?(2)

财税体制改革应纠正事权与财权错配

其次,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和要素价格改革,它们既是一揽子的最小改革方案的内核部分,也是对1992-1994年价格-财政-金融整体但又未尽改革的最新呼应。1992-1994的大转型确实奠定了后续20年繁荣的根基,但其中未尽之义又是目前众多后遗症的根源,这次是再推系统改革的升级版本。

从财税体制改革来看,上一轮整体改革中,推出了分税制,并形成了以增值税为核心的税收体系。在那个历史阶段,该税制确实为中国推进国家基础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但时至今日也积淀了不少弊病。主要存在于以下问题:1)中央和地方分配不合理,事权与财权错配。中央占据税收的大部分,地方财政相对紧张,这也是土地财政的主要成因。2)预算执行不力。目前已有大概三分之一的政府部门公开了“三公”账单,但公开的预算账本过于简略,难以深入了解。而且支出结构不合理,过于偏重经济建设性支出,而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社会性支出比例偏低,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方向相背离;3)土地财政。土地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比畸高,也是地方融资平台套取银行杠杆的手段。土地财政直接导致地方政府被房地产绑架,银行亦卷入其中,形成了巨大的潜在系统性风险。4)税制结构不合理。营业税、增值税双重压力,个人边际税率偏高。一方面压制了企业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不利于个人消费扩大。

我认为改革方向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全口径预算监督,土地收入、国有资产全部进入预算内,着力提高预算透明度,酝酿《公共财政法案》。2)配合营改增,再度调整中央和地方分配比例,做到事权与财权相匹配。上收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和可能存在地方保护和重大外部性的事权。 3)调整税率和科目,降低企业税负。个人税制方面的调整则具有结构性,一方面降低中低收入阶层的税负水平,另一方面加大财产税(房产税等)征收力度。4)政府的经济建设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分开,提高社会性支出的财政占比,并允许地方政府发债。

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资本市场深化同步进行

从金融体制改革来看,未来的主要方向是人民币国际化。这是一项国家战略,它既是对高烈度货币竞争的正面回应,也是借外部压力倒逼国内新一轮改革的契机,犹如当年加入WTO。人民币国际化的难关是资本账户开放,应该会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在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并力争在2015年前后实现资本账户基本可兑换,2020年之前实现完全可兑换。

而这需要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资本市场深化三者同步进行。预期未来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从长期到短期,存款浮动空间会进一步扩大,直至完全放开(期间也可能借助大额存单);汇率市场化方面,波动幅度会进一步放开,形成机制会更加合理;资本市场方面,提高直接融资占比,多层次资本市场会日益壮大。债券市场逐渐发达,互联互通性更好;完善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以及新三板体系,使之更加规范和开放;同时完善投资者保护和稳定回报机制。

金融改革的作用是建立现代化金融体系,形成足够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丰富金融产品和投资选择;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特别是增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和促进消费金融发展。这个过程中具有晴雨表能力和定价权的大型国内金融机构会逐渐成长起来并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