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会如何进行?

中国经济改革会如何进行?

欧美还是拉美,这是一个问题。

1

中国过去三十年令人惊叹的经济成就源自那场始于1978年的翻天覆地的变革。那场变革沿所有制、价格、市场开放与扩容三条主线展开,历经跌宕起伏,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红利”。事实上,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改革从未停止过,从上世纪1980年代的试水,到1990年代的整体大幅推进。但到本世纪初,某些关键领域的改革陷入困境甚至倒退,进入“深水区”。

停滞之际,各种利益关系交错博弈进一步复杂化,财富分配、资源配置、市场外部性尤其尖锐突出,引致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尤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经济社会风险事件频发,中国又到了跟30年前一样不进则退的十字路口。当下中国经济正在忍受下滑的痛苦,卧薪尝胆的目的是换取时间和空间来再次凝聚共识,奋力推进改革。资本市场也在调低对经济增长速率的预期,并把关注的焦点逐渐转向今年秋天的18届三中全会,期待它会给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蓝图、实现路径和推进时刻表。

改革的七大支柱

我们判断这张蓝图由七大主要支柱构成:行政体制改革是所有其他改革展开的基础;财税、金融和要素价格改革是最小一揽子改革的核心;土地和户籍改革则是下一步释放新型城镇化增长动力和活力的关键;国企改革则事关公平市场环境建立,进而决定全社会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最终实现。

首先,行政体制改革是所有其他改革的基础——在整个改革体系中,行政体制改革是最先行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重新梳理中央政府各部门设置,即大部制改革,旨在简化机构提高效率;重新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向地方放权,提高基层自主性;调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向企业和社会放权,只有政府收缩了,其他两者才能伸展。

以政府职能转变作为铺路石,这是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边界的起点,其主导方向是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在经济领域更多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在社会领域更好利用社会民众力量,把应该由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和社会。未来政府部门或将逐步减少微观事务管理,由直接管理和微观管理为主转向以间接管理和宏观管理为主,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同时着力提供社会公共服务,逐步转向服务性政府。

新一届政府已经取消和下放了133项行政审批事项。下一步预期将积极有序有效地推进,继续向市场、社会、企业放权。特别重要的是,正在进展的中美BIT等谈判规则将确立,准入前国民待遇和非禁即入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这会从根本上消解有关部门(包括发改委)的行政审批权。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