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敢于担当”是干部从政作风的基本要求

上海:“敢于担当”是干部从政作风的基本要求

原标题:最需要的就是“敢担当”

对于上海来说,“敢于担当”是我们最需要重塑的品格和风格,最需要补齐的“短板”

敢不敢担当,不是个人性格问题,甚至也不只是从政风格问题,而是在不在意国家的利益和群众的福祉

“敢于担当”,是习近平同志纵论新时期用人导向时特别突出强调的一条。它和 “信念坚定”一样,是对干部精神状态和从政作风的基本要求。“敢于担当”,针对的是现在干部队伍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软肋”。而对于上海来说,“敢于担当”则是我们最需要重塑的品格和风格,最需要补齐的“短板”。

为什么当前最需要的是敢于担当?这是因为上海已到了一个特定的阶段,这个阶段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改革面前没有退路,退一步不可收拾,敢闯敢试又有很大风险,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敢不敢冒风险,敢不敢再为天下先,敢不敢披荆斩棘杀出一条血路,就看我们敢不敢担当。上海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较高的起点,碰到的问题是率先的,遇到的矛盾也是独特的,没有既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习惯的路径可以沿袭,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从资源和财富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一条全新的路,闯出这条新路,面前有障碍,有误区,甚至有陷阱。我们既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有义无反顾的毅力,也要有坐“冷板凳”,耐得住一时寂寞,经得住风言风语的定力。如果没有“敢于担当”的双肩,同样会扛不住风雨。

还有一个“因为”,这就是我们不少同志的肩膀在变“软”。不敢担肩胛、不敢担责任、不敢拍板、不敢唱“红脸”,有一定的普遍性,甚至还有重担面前推责诿过,矛盾面前绕道而行,遇到焦点让别人去“出头”,自己相机再出手这样的“滑头”作风。总之,面对大是大非不亮剑,面对矛盾不敢上,面对危机不挺身,面对歪风邪气又不敢“翻脸”。浦东开发开放初期敢闯敢试的“那么一股劲”,敢担当敢撑顶风船的“那么一股气”,在一些同志身上似乎已经消退磨灭,甚至还有些同志因为曾有过的风风雨雨,多少年过去了,孩子都该上学了,仍然走不出阴影,更何论敢于担当呢?其实,改革面前推托卸责、虚应故事,就是当前官僚主义的一大表现,而安于现状、只保平安,本身就是新形势下的另一种“享乐主义”。

敢于担当,一是“敢负责”,二是“敢碰硬”。上海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我们正在“涉险滩”;上海的调结构到了攻坚阶段,我们正在“惊险一跳”。在这样的关键时期,领导干部尤其需要把全局抓在手里,把方向把在头里,把责任担在自己肩头。既然做了“一把手”,就要敢于善于“下最后之决心”,就要对大局负责,对后果负责,对整个队伍负责,决不能推托、推卸、推诿。上海的改革,又到了“啃硬骨头”的阶段。我们的一系列改革,都会碰到利益固化的飗篱,会涉及权力格局的调整,也会触及既得利益群体的得失。面对这样一种“很大的挑战”,如果没有“敢碰硬”的担当,就会望而却步,甚至退避三舍。改革的实质,是制度的创新。如果我们在违反制度的人和事面前不敢碰硬,不敢“翻脸”,不敢得罪人,不敢以“铁腕”维护制度,制度就会变成“稻草人”;如果我们在改革和创设新的制度时,时时顾及一部分人的“地盘”,处处留下弹性与“活路”,制度就没有严格的刚性和可追究性,就会变成吓不死人的“纸老虎”。

要使我们的干部“敢于担当”,就要既有导向,又有底线。一方面,要宽容改革的失败和试验的失误,不能让“弄潮儿”承担过重的后果,不能让改革者背负过多的思想负担,甚至不宜对“败军之将”搞“一票否决”;另一方面,不能让那些碰到困难绕道走、吹牛皮说大话、敷衍塞责的干部,我行我素、自由自在、左右逢源甚至如鱼得水。这些人也许“不犯错误”,但是不负责、不进取、不干事的“推事”作风,不出头、不出“轨”、不出新的混日子心态,尤其是不改革、不担当、不务实的官僚习气,就是最大的错误和过失。

敢不敢担当,不是个人性格问题,甚至也不只是从政风格问题。有的同志,为什么不敢担当,其实是对党的事业缺少信心,要“留一条后路”,更是对我们的信仰缺少献身精神,事事时时考虑的是个人得失,完全忘记了入党时“奋斗终身”的誓言。这是一种精神疲软、意志萎靡的表现。有的同志,为什么那么“怕”,既要顾虑创新的风险,又要留意“关系”和“选票”,既要留心一时的“人望”,又要顾及“身后”的“留名”。因为过多考虑的是一己的荣辱进退,唯独不在意国家的利益和群众的福祉。所以,“党的干部对群众有真感情,一切以群众利益为重,才能敢负责、敢担当”,韩正同志这句话,是说到了“不敢担当”的深层和实质呵!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