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被“扩容”的概念(2)

“中等收入陷阱”:被“扩容”的概念(2)

二、“中等收入陷阱”不是“数字游戏”

世界银行对“中等收入陷阱”所作的定义未能明确告诉我们如何判断一个国家是否陷入了这一陷阱。但有些学者认为,世界银行将人均国民总收入(GNI)12196年美元以上(2009年)的作为高收入经济体,将996~12195美元作为中等收入经济体界定范围,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均GNI长期不能达到12196美元,它就可被视为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11)

将一个国家的人均GNI是否达到一定量化指标当作其是否逾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欠妥的。

第一,何谓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阶段。“长期”显然是一个含糊不清的时间状语,多少年可被视为“长期”,显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而且,“长期”这一表达方法还低估了发展的艰难程度。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W. W. Rostow)认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要经历5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发展的阶段、民众的高消费阶段。他认为,从“起飞”阶段到“成熟”发展阶段大约要经过60年左右。(12)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从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跨越的时间是漫长的。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在世界100多个发展中国家中,能够脱颖而出的毕竟是少数。很难想象100多个发展中国家能在短期内由中等收入国家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须知,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NI在提高时,发达国家的人均GNI也在不断提高,高收入的“门槛”也会随之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中等收入和高收入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中等收入国家,也就不会有高收入国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世界上总会有一些国家永远处于追赶他国的地位。

第二,将人均GNI视为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标志,不啻为“数字游戏”。如前所述,2009年,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人均GNI标线为12196美元;2010年,这一标线上升了80美元,变为12276美元;2011年,这一标线又变为12476美元。这意味着,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否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取决于世界银行设定的分界标线是否发生变化,而并不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另外,世界银行所定高收入标线是动态的,因此,今年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或许会在明年再次跌入这一陷阱。之所以有这样的出出进进,就是因为生搬硬套了世界银行对高收入经济体设定的“门槛”。

我们还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以2009年为例,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为12195美元或12194美元(即比世界银行确定的高收入标准线少1美元或2美元),是不是意味着这个国家尚未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如果说接近12196美元就算跳出“陷阱”,那么这个“接近”的数字应该是多少?我们甚至还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为急于跳出“中等收入陷阱”,有些当政者或许会用“做假账”的方法来提高本国或本地区的人均国民总收入。

而且,以美元计算的人均GNI很容易受汇率因素的影响。我们完全可以作出这样一个的大胆的想象:由于汇率发生重大变化,一些国家的人均GNI会从中等收入经济体跻身于高收入经济体行列,或从高收入经济体行列跌落到中等收入经济体行列。而伴随着这样的“跳出”或“跳进”,这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可能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如将人均GNI引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或许还能闹出天大的笑话。例如,假设一个国家的人均GNI因种种原因长期无法跻身于高收入经济体的行列,只能在“中等收入陷阱”中徘徊,然而,该国某天遭遇了极大的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无数人失去了生命,其人均GNI就随之快速上升,达到或超过了高收入标线,因此它就会跳出“中等收入陷阱”。一次自然灾害居然会使一个国家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委实不可思议。

第三,人口大国的人均GNI要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标准,需要很长时间的艰苦努力。例如,中国人口数量庞大,只有经济总量超过16万亿美元才有可能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约为6.5万亿美元,从6.5万亿美元增长到16万亿美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可以断定,世界银行划定的高收入标线必然会“水涨船高”。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将长期陷于“中等收入陷阱”中而不能自拔?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